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场金矿矿床基本地质特征为主要内容,分别以矿床原生晕、金元素的赋存状态及金矿石中石英脉硅质来源为重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资料和认识,对矿床成因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探讨。首先,充分运用钻井生产中金等元素原生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金矿化的Au物质来源主要为三叠系昌马河组砂板岩地层本身;根据各区矿化异常做出地球化学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本区总的元素地球化学原生晕分带性和深部找矿规律自上而下为:(Sb、Hg)1,2,3-(Au、As)1,2,3-(Pb、Zn、Cu)1,2,3-(W、Sn、Bi、Mo)1,2,3。依据微量元素原生晕空间分布特征和单个钻井原生晕分带,认为本区至少存在三次轴向上的“脉冲性”流体活动,并在某些地区相互叠加,导致了元素轴向分带趋于复杂。同时分析了矿田各区地层的剥蚀状态,大场地区剥蚀程度较浅,找矿潜力巨大;加给陇洼总体剥蚀程度中等,浅部和深部找矿前景看好;扎加同那局部剥蚀程度较深。其次,利用实验室高倍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及能谱仪等分析测试研究金的赋存状态,获得本区金的赋存矿物主要为毒砂和黄铁矿,次为石英和铁白云石。本区明金含量较少,金主要有以下两种赋存形式:一是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的形式赋存于载金矿物毒砂和黄铁矿中;二是以显微、次显微金形式存在于黄铁矿、毒砂等砷硫化物晶格缺陷、环带及显微孔洞中。研究了矿石中石英脉的特征、期次及其与矿区外围花岗岩的关系,认为矿石中硅质来源主要与深部岩浆热液作用演化有关。矿区东部扎日加花岗岩形成时代为印支期末,与本区区域上昆仑造山运动和大场金矿成矿年龄相近,说明昆仑造山运动、岩浆活动、金成矿作用的动力学耦合关系。在上述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及其它方面有关认识,对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场地区金矿形成与印支期末的昆仑造山运动有关;从动力学角度大类型应为造山型金矿,属造山型金矿中成偏浅亚类;从成矿作用方面分析该热液成分主要为大气降水、变质热液,可能受到部分岩浆热液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