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外宣工作的媒介和桥梁,汉译英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翻译外宣材料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顾英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将原文中所有信息照直译出,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外宣传汉译英到底要遵循怎样的原则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野,利用关联理论来探讨和解释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关联理论自身的发展及其理论框架。关联理论是Sperber & Wilson提出的,他们认为,有两种交际模式,一是代码模式,二是推理模式。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是基本的。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关联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交际关键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企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Gutt 2004: 32)。接着,本文介绍了Gutt将这一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使读者对关联理论与翻译间的关系有个大致的了解。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特殊形式的交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为了保证翻译的成功,译者应时时以寻求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南,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第一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第二译文的表达方式要“让译文读者无须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将原文的相关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然后,本文回顾了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并从文化的视野,探讨最佳关联在外宣翻译研究领域中的运用。论文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别,提出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别,才能有意识地通过“镶补”、“删减”、“编辑”或“重组”等翻译策略创造文化语境,提供足够语境效果,使译文达到与读者的最佳关联。从文化的视野探讨关联理论在外宣汉译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译者可有意识地把它作为外宣翻译时所遵循的原则来传递最佳关联,从而吻合读者的期盼,促进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