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是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胃黏膜因充血、水肿、糜烂,呈马赛克或蛇皮样改变的一种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或持续少量呕血、黑便及难以纠正的贫血,少数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本病多由肝硬化发展而来,肝硬化破坏肝脏原本结构,导致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及假小叶生成,这些病理改变使肝血管床缩小、闭塞和扭曲,肝内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三者分支失去正常联系,并出现交通支吻合等,导致肝脏血循环紊乱,从而导致门脉高压症的发生[1-2]。PHG是长期门脉高压症造成的胃黏膜改变,其发病率占肝硬化患者的50%~80%,在门脉高压症中占50%以上,10%~60%可能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2-3]。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不断深入开展及断流术、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治疗的广泛开展, PHG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引发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仅次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严重时危及生命[3-4]。PHG的高发病率及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对PHG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临床研究尤为重要[4]。中医学并无“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病名,临床上依其表现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癥积”、“血证”、“鼓胀”、“水肿”等病的范畴,目前对PHG认识并不详尽,且临床上所见肝硬化患者并非完全发生PHG,因而尚需对其进行系统、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期探寻肝硬化患者并发PHG的机制及临床特征。 研究目的: 本研究收集肝硬化并发PHG患者的临床资料,探寻其以下临床特征: 1.病因、性别、年龄、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分析PHG轻重度组间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舌质、舌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布的差异; 3.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有无与PHG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此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思路。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病人,对其病因、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中医证型、舌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等临床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本研究中PHG患者一般情况分析:病因来源中病毒源性共74例,占比最大80%;酒精源性9例,占10%;自身免疫源性3例,占比3%;隐源性6例,占比7%。男女发病比例1.8:1,发病人群中41~70岁年龄段共78人,占比84.78%,其中51~60岁发病人数最多占比41.3%;各中医证型例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湿热蕴结证23例(25.0%)>肝气郁结证19例(21.0%)>水湿内阻证16例(17.0%)>脾肾阳虚证14例(15.0%)>瘀血阻络证12例(13.0%)>肝肾阴虚证8例(9.0%)。 (2)结果性别、年龄、舌质、舌苔、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在PHG轻重度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在PHG轻重度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胃底静脉曲张有无与PHG严重程度低度相关。中医证型分布:PHG轻度组中肝气郁结证15例(31.9%)>湿热蕴结证14例(29.8%)>水湿内阻证8例(17.0%)>脾肾阳虚证5例(10.6%)>瘀血阻络证3例(6.4%)>肝肾阴虚证2例(4.3%);PHG重度组中各证型所占比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9例(20.0%)=脾肾阳虚证9例(20.0%)=瘀血阻络证9例(20.0%)>水湿内阻证8例(17.8%)>肝肾阴虚证6例(13.3%)>肝气郁结证4例(8.9%)。 结论: 研究分析致病因素中病毒源性占比最大,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发病人群中51~60岁发病人数最多,中医证型中湿热蕴结证最多,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PHG严重程度显著相关,胃底静脉曲张有无与PHG严重程度低度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