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酒精性肝损伤是一种由于长期过量饮酒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性疾病。由于护肝药物长期食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开发具有解酒护肝功能的天然性食品已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保健食材,具有补肾、护肝、抗衰老等多种功效。现有枸杞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式较为简单,会使其生物活性物质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基于此,本课题以枸杞为原料,选择不同菌种,通过发酵工艺和条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精性肝损伤是一种由于长期过量饮酒所导致的肝脏损伤性疾病。由于护肝药物长期食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开发具有解酒护肝功能的天然性食品已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天然保健食材,具有补肾、护肝、抗衰老等多种功效。现有枸杞的加工方式和食用方式较为简单,会使其生物活性物质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基于此,本课题以枸杞为原料,选择不同菌种,通过发酵工艺和条件优化开发一款高附加值的发酵枸杞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收集了宁夏、青海、内蒙、新疆、河北和甘肃六个主要产区的枸杞原料,对其基本成分和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采用化学抗氧化法(DPPH、ABTS、FRAP和ORAC)和细胞抗氧化活性分析法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甘肃、青海枸杞质量更大,新疆、宁夏枸杞次之。所有产区的枸杞样品中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的含量占比均较高。其中,河北枸杞的蛋白含量最高,宁夏和甘肃枸杞的蛋白含量次之。活性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宁夏枸杞中多糖、总酚和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甘肃枸杞中总黄酮含量次之。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宁夏枸杞的化学抗氧化能力和生物学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以乙醇脱氢酶(ADH)体外筛选模型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分别选择四种菌种(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酵母菌)对发酵枸杞汁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枸杞汁对ADH激活率最高,酵母菌发酵枸杞汁中SOD酶活最高,但酒精含量大于标准限量。为了进一步提升发酵枸杞汁的解酒能力并降低酒精含量,采取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方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先接种酵母菌以29°C,转速180 r/min发酵12 h,灭活后接种植物乳杆菌继续在37°C,转速为180 r/min发酵24 h,所制备的发酵枸杞汁的SOD酶活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佳,分别为468.6 U/m L和123.07μmol Trolox(TE)/m L。此时发酵枸杞饮料酒精含量仅为1.51%,且体外抗氧化能力和功效酶活力最优。最后,比较了枸杞原浆和四种不同菌种发酵枸杞汁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发酵枸杞汁相比于未经发酵的枸杞原浆可以明显缓解细胞内氧化损伤,通过降低Hep G2细胞内MDA含量及LDH的泄露率,提高抗氧化酶SOD酶活及ADH的激活率发挥作用效果;采用Hep G2细胞酒精性损伤模型对混合菌种发酵枸杞汁的解酒护肝功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混合菌种发酵枸杞汁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植物乳杆菌和酵母单一菌种发酵枸杞汁。混合菌种发酵枸杞汁可以有效降低细胞模型中MDA、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分别降低52.54%、55.26%和49.99%;有效提高ADH、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分别提高1.66、4.38、1.62和2.44倍;有效抑制促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释放,抑制率为44.12%和78.44%。表明混合菌种发酵枸杞汁在缓解细胞氧化应激、调节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方面也具有有益效果。本研究开发出一款具有解酒护肝功效的发酵饮料,对提高枸杞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度和推动枸杞产业发展和区域脱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全球猕猴桃的主产国,每年供给大量猕猴桃流入市场,但猕猴桃皮薄汁多,容易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染菌腐败,将其加工成猕猴桃汁可以消化掉大量猕猴桃果实并且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营养和风味品质。杀菌是果汁加工的必要环节,传统热加工由于处理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果汁营养和品质的下降,以欧姆加热和脉冲电场为主的新型果汁杀菌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处理温度、缩短操作时间,近些年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工业应用。但欧姆加
杂粮挂面富含膳食纤维、多酚、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既能满足人们对主食的需要,又符合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追求。然而,由于杂粮中含有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内源脂质酶,极易造成杂粮挂面酸败,从而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食品安全。本文首先研究了过热蒸汽和挤压处理对燕麦挂面、黑豆挂面脂质稳定性的影响,其次采用挤压联合脱脂、包装改善的方式,进一步调控燕麦挂面和黑豆挂面的脂质储藏稳定性。首先,研究了两种热处理对燕麦和黑
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导致人类患诸多疾病,如心血管衰竭、肠炎胃炎、肝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等。氯霉素(CAP)是目前最常见的残留抗生素之一,近几年的报道显示,CAP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检出率很高,因此需要发展快速高灵敏的检测方法增强对CAP的残留监测。以DNA为模板的银纳米簇(DNA-AgNCs)具有合成简便、波长可调、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基于DNA-AgNCs构建的各类传感器,具有多色检测
大豆膳食纤维作为国内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最大用量品种,主要来源于大豆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由于豆腥味的存在,大豆膳食纤维大量作为低附加值的饲料或肥料使用。目前有较多改善豆制品中豆腥味的方法,包括灭酶法、发酵法等,但能够良好改善膳食纤维风味的方法却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以2种常见大豆膳食纤维:豆渣和水不溶性大豆膳食纤维(S-IDF)及其原料豆粕为研究对象,探索基于食用菌发酵方法改善大豆膳食纤维风味的途径。
大脑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功能降低是情绪压力和情感障碍发生的易感生物学因素。近年来,色氨酸(tryptophan,Trp)代谢和高Trp饮食与慢性应激相关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的关注。既往研究表明摄入单剂量Trp或富含Trp的乳清蛋白能增强脑中5-HT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预防慢性应激引起的脑5-HT耗竭。葵花籽富含Trp,可能成为预防和缓解慢性应激的营养干预食物原
传统焦香米饭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目前缺少相对完善的米饭焦香风味评价方法及标准,因此难以对电饭煲蒸煮焦香米饭的程序进行有效设计与优化。本文建立了米饭焦香特征性风味物质的评价方法,重点剖析了电饭煲浸泡阶段参数对米饭焦香特征性风味物质的强化作用,在此基础上明晰了焖饭过程中美拉德反应中间物与焦香特征性风味物质及潜在危害因子生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焦香米饭风味的定向调控和电饭煲蒸煮程序的合理设计提供指导。对
米糠是稻米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高营养价值的副产品,但因为米糠伴随令人不愉悦的风味(俗称“糠”味),导致其在食品中应用受限。目前对于米糠不良风味来源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本课题通过探索可靠的风味分析方法来明确其风味。因为米糠的不良风味在贮藏过程中逐渐明显,所以通过监测米糠风味化合物在贮藏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来确定导致米糠不良风味的关键性物质;鉴于米糠贮藏易酸败,通常采用稳定化处理方式提高其稳定性,因此
面包是全球饮食中重要的主食之一,但精制小麦粉由于缺少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制成的白面包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营养摄入要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日益重视,以燕麦为原料之一的烘焙类面包产品越来越多。燕麦虽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但是缺乏能形成面筋必需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此外,燕麦麸皮的高吸水性和高黏度对面筋蛋白结构具有破坏作用。二者限制了燕麦粉在面包中的使用量,目前,国内面包产品中的燕麦粉比例较
壬基酚(Nonylphenol)作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食物摄入被人体吸收。壬基酚可在人和动物体内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均可造成损伤。作为壬基酚的主要吸收部位,肠道也是其靶器官之一,且壬基酚损伤肠道时或可通过肠脑轴加重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但是,目前关于壬基酚诱导肠道损伤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且已有报道中针对壬基酚的清除方法均无法
麦芽糖基-β-环糊精(Maltosyl-β-cyclodextrin,M-β-CD)是麦芽糖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的C-6通过α-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糖分支环糊精。与β-CD相比,M-β-CD具有更低的溶血活性、更高的水溶性和更优的包埋性能以及靶向作用等优点,在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目前,M-β-CD的制备工艺经过优化后,产物转化率已提高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