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新时期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乡村形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艺作品中,以纪实为基础的纪录片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节目样态。中外合拍模式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中国纪录片迈向国际的重要途径。但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广泛而深入的“走出去”不仅需要现代化城市的声音,更需要中国乡村的声音。近年来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乡村在城乡关系中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中国乡村形象的研究已不能忽视。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承载着讲好中国乡村故事的合拍纪录片再现出何种中国乡村形象和中国乡村形象如何有效对外传播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以近年来中外合拍纪录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研究和个案研究对新时期合拍纪录片中的再现的乡村形象进行解读。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作为跨文化传播先锋队的合拍纪录片向世界讲述了丰富多元的乡村中国故事,它们立足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之下中国乡村的发展实践,从乡村自然风景形象、乡民形象和乡俗文化伦理形象等方面描绘乡村形象的丰富图景,向世界讲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独特的实践创新之路,传达了中国的“乡愁”。
  研究发现,在中外合拍纪录片中,中国乡村形象的对外传传播包含着多重方式,既有在国家话语下隐性表达,也有在他者眼中的平等对话,又有在全球视野下的经验交流。本文通过对比的视角,对合拍纪录片《做客中国》系列、《归途列车》和《家在青山绿水间》进行个案分析,试图从国家话语与乡村文化的表达、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的关系、全球化视野与乡村经验的融合中对中外合拍纪录片为何这样再现乡村形象,从而对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进行整体性地归纳和把握。本文在结语部分提出,合拍纪录片要建构和传播的乡村故事一定要有深度和温度,做好借船出海。
其他文献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趋于碎片化和移动化,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网民的“新宠”,逐渐侵蚀传统媒体的业务范围和舆论阵地。为适应新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县域基层开始对县级媒体的融合之路进行探索,这意味着我国媒体融合的重心已经由主干媒体延伸至枝系媒体。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在全国各区县铺开。县级媒体因长期处于我国区县行政体系的末端,存在融合观念、服务意识、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合而未融、用户粘性不强、“造血”能力不足、后续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前所未有的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科学论断,中国的治理理念、价值观念也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前所未有的呈现在国际社会的视野之中。作为国家治理理念、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重大公共政策的国际传播活动直接关系到世界公众对于中国的形象认知。而提升我国重大公共政策国际传播效果的首要前提,就是厘清各类影响因素,抓取影响因素的组合形态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筛选出了“应对方式”、“政策类别”、“影响范围”、“报道形式”、“发布渠道”、“意见领袖”、“新闻框架”、“叙事策略”、“群
长久以来,视频一直以宽大于高的画幅形态呈现于屏幕之上。然而,近年来手机上却出现了大量的宽等于高,甚至宽小于高的视频,这显然与视频画幅形态一贯的发展方向相悖。基于此,本文使用文献研究、个案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视频画幅形态从以横视频为主,到横视频、方视频、竖视频并存的发展进行一个整体式的研究。
  文章认为,横视频的兴起与人眼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基于对人眼生理特性的洞察,电影行业率先生产横视频,这直接影响了电视、电脑的屏幕设计,而电视、电脑的屏幕设计又推动了横视频的发展。视频生产行业间的竞争优化了横视
纵览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校园青春片,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反叛和压抑特质,这一类型电影呈现出阳光积极的风格特征,在叙事上更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特别是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校园青春片善于建构典型空间,并通过空间的处理和拼接来完成叙事任务。这类电影中选取了哪些空间,空间如何被建构,空间叙事怎么体现出来的?本论文就是从这些问题出发,深入探讨21世纪美国校园青春片的空间叙事,寻求这一类型电影在空间叙事上的技巧和特点,探求21世纪美国校园青春片中的空间表象特征、空间叙事功能,以及空间里的意蕴象征等。
1983年,广播频率专业化成为了广播行业改革的“突破口”。广播频率专业化以频率为改革单位,对频率的内容和风格进行调整,将满足特定的受众的需求作为调整目的。1987后这项改革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各种专业频率应运而生。随着专业化改革深入,频率内部也逐渐细分,新闻频率就细化为新闻综合频率与新闻专业频率。其中新闻专业频率中新闻节目占比大,受众定位精准,并逐渐向24小时播放新闻节目的“全新闻频率”转化,专业化改革更为彻底。
  为研究新闻专业频率专业化的发展状况,文章将较有代表性的湖南《潇湘之声》作为研究对象
1938年11月13日凌晨2点发生在长沙城的文夕大火,与南京大屠杀一样,同属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还与花园口决堤、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三大惨案”。80多年过去,仅仅只有以《长沙晚报》为代表的少数地方性媒体,对这一复杂而又重大的历史事件持续进行相关报道。
  论文采用历史研究法、话语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多方搜集有关文夕大火的历史记载,对《长沙晚报》有关文夕大火的544篇样本进行分析。《长沙晚报》在亲历者和后代人(包括新闻记者、亲历者后代、相关专家等五类群体)的建构下,以历史语境、纪念报道
“农家书屋”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书屋”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农民知识的“加油站”,在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突破11亿册。
  湖南省“农家书屋”自2006年启动建设试点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执着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文章基于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农家书屋”在湖南的文化传播活动进
主旋律电影作为我国当下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建构具有导向力的文化话语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新时期,主旋律电影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不论是在故事题材、人物塑造抑或是传递意识形态的方式等方面,都相比于之前的影片发生了诸多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对获得国内代表性奖项的主旋律电影进行叙事学视角的分析,发现其在大概40年的时间内,在叙事策略上有何变化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建构的,以期在学理层面对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策略变迁进行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同时在现实层面为今后主旋律电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籍以视觉技术构建起的种种视觉景观难掩其身处可见与不可见悖论中的迷思与焦虑。当由图像所构成的媒介景观成为了现实关系的中介,当不真实成为真实本身,景观构建下身体经验及其生成意义的认识与反思则成为景观生存下人们尤为迫切的需要。而电影,也随之成为“景观”这一研究主题下被聚焦的研究对象之一。根据《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公路电影诞生于2001年,从其诞生的2001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大陆上映的公路电影总计有26部。从电影类型的视角审视下公路虽实属小众,但却以治愈人心的能量及探寻与找寻
伴随着80后群体逐渐成为新生代父母,越来越多的家庭伦理剧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叙事主题对准亲子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家风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以2013年中国首部育儿题材电视剧《小儿难养》为起点,《虎妈猫爸》《小别离》《归去来》《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小欢喜》等反映多元亲子关系,涵盖“家庭教育”“学区房”“出国留学”等热点话题的家庭伦理剧随之涌现,更奠定了2019年教育题材电视剧大年的地位。透过聚焦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伦理剧,笔者综合运用家庭社会学、叙事学、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