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其内在的复杂性,学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其有效性的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传导机制的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货币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以及操作工具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再仅仅依靠信贷传导,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过这三种渠道必须要依托健全的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不能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从而影响实体经济,因此利率、资产价格和汇率三种传导渠道的作用只是开始显现,实际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仍然以信贷传导为主。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Bernanke和Blinder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创新性把信贷传导渠道细化为银行贷款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两种渠道。二者作用于银行信用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错综复杂的关系则导致商业信用和货币政策相互影响。20世纪60年代,人们因怀疑商业信用会对货币政策产生阻滞作用而开始对商业信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Meltzer,他在1960年的一项研究中,最先捕捉到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他发现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存量和分布产生影响,同时,商业信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国外对于商业信用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早,而且研究趋于成熟,但大都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背景,对发展中国家的商业信用运用情况研究较少。而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运用一直处于无序和不规范的状态,学者们也对此研究较晚,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对商业信用运用的策略上,关于商业信用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上研究就更少了。在少量对商业信用和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中,基本上研究的是商业信用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对于货币政策对企业商业信用运用的影响的研究很少。另一方面,商业信用在我国的运用已经相当广泛,根据《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2012》,2012年全国企业应收账款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截至2012年10月31日,2471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达到2.22万亿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历年的数据,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为7.95万亿元、7.47万元和8.20万亿元。由此可见,商业信用的规模已经相当之大,商业信用对企业经营的意义并不亚于银行信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对商业信用的研究是很迫切的,并且是相当有意义的。本文引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贷款利率作为衡量银行信贷渠道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指标,研究企业商业信用的运用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期望对我国商业信用的研究有一点点微薄的贡献。本文采取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定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最后用比较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首先从理论上分别介绍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商业信用的起源发展以及商业信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接着用定量的实证方法,对商业信用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影响进行研究,最后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就是选取2000年(含)之前在A股上市的506家公司的2001-2008年度的各项财务数据,然后引入货币政策变量,运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建立商业信用供给和需求模型以展开研究。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企业商业信用的影响总体上比较显著,不过,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运用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敏感程度并不一致,中小企业的敏感性要略低于大型企业,但在紧缩时期,中小企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更显著;2,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两个分渠道对商业信用的影响也并不一样,从变量系数和显著程度上来说,银行信贷渠道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比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更大;在货币紧缩时期,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商业信用的影响较宽松时期不显著。3,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并不完善,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时滞,基准贷款利率对商业信用从整体上来说较不显著,银行信贷渠道和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对商业信用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因此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整体上对社会实际经济的影响效果是较差的。为了疏通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和有效使用商业信用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一、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强化利率在社会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必须与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如果对资本市场管制过于严格,资金价格会对资金资源的配置有扭曲效应,但是利率市场化的一步到位、放任自流不仅会干扰经济运行秩序,对市场经济主体产生很大的冲击,也会造成很大的法律监管漏洞,甚至会累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利率市场化必须是一个稳步推进的过程。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在于消除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资金交易价格的现象,由各类主体自由地进行不同资金的交易,从而形成不同期限、不同风险特点的资金价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货币当局要选择市场化的调控手段,然后要建立起多层次、立体的金融市场,还要培育创新性强的机构并保证交易行为的自由性,最后要鼓励支持新产品的开发以保证市场上产品丰富。二、实施完备的货币政策体系,进一步降低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从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选择调控手段开始,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政策的反应,再到微观经济主体采取相对应的市场行为,每一个环节都对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及时性产生影响。所以,要降低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效应,必须对传导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优化。三、加快推进商业信用票据化,使商业信用的使用更加规范。首先要中央银行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其次,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信用体系。这是商业信用发展的根本所在。第三,完善监管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为控制票据超发引发的信用风险,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和监管体系。本文除了绪论以外共有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二章为相关的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一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阐述,然后介绍国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商业信用的文献综述,先介绍商业信用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回顾商业信用产生动机理论,最后介绍国内对于商业信用动机理论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是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分析,首先阐述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关系,接着是信贷传导渠道对商业信用影响的理论分析,最后介绍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对商业信用影响的实证模型。第四部分则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三章是变量的设定,并对样本进行统计性描述。这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阐述选取样本的原则和标准,并说明数据来源;第二节设计变量并对变量进行定义;第三节是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在这一部分,首先是对全部变量进行总体性的分析,然后对主要变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最后分别对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变量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是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首先根据研究对象和数据的特点并结合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然后建立商业供给和需求的实证模型,按照不同货币时期不同的企业类型使用样本数据分别进行回归,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就第二章提出的本文研究的问题给予解答。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本部分首先结合第四章的分析提出结论,然后从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从而弱化货币政策时滞以及加快推进商业信用票据化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形成了自身的创新之处:一、引入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贷款利率作为衡量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变量,定量对商业信用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二、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别在货币政策宽松和紧缩时期,并将企业分为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比较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