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牙髓受到龋病和外伤的侵袭,容易引发牙髓损伤,从而影响牙齿的健康与功能,因此保存活髓或诱导牙髓牙本质再生是牙髓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生物活性玻璃作为第三代生物活性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性,是一类重要的骨修复材料,而牙本质的组成和形成机制与骨类似,提示它用于牙髓牙本质修复再生治疗的可能性。然而,传统生物活性玻璃易团聚、形貌不规则、尺寸结构不可控等问题影响了其活性离子的释放,限制了其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人体天然的组织因其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而展现出传统人工合成材料无法比拟的生物功能优势。因此从仿生角度出发,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结合有机模板自组装技术,设计制备了具有形貌、结构可控,尺寸、组分可调的新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并研究了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形貌、尺寸、结构的控制机理、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研究了不同形貌、不同尺寸、不同组成的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对人牙髓细胞增殖、分化行为的影响,并通过裸鼠皮下埋植生物活性玻璃与牙髓组织的复合体,考察生物活性玻璃在体内诱导牙髓细胞矿化的能力。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碱催化溶胶-凝胶技术结合模板自组装技术,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作为模板剂能够有效的控制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形态从球形(SBG)到短棒形(SRBG)再到长棒形(LRBG),孔结构从无序到有序,CTAB的浓度决定了颗粒的形态,催化剂氨水的浓度决定了颗粒的直径大小。三种形貌的生物活性玻璃均具有良好的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且相比球形和短棒形颗粒,长棒形生物活性玻璃具有更强的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生物活性玻璃颗粒对人牙髓细胞增殖与颗粒浓度有关,高浓度(200μg/mL)时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低浓度(100μg/mL)时,能够促进细胞增殖。且在低浓度条件下,从促进细胞增殖和ALP蛋白表达的效果来看,SBG> SRBG> LRBG。(2)以十二胺(DDA)作为水解催化剂和结构形成模板剂,采用碱催化溶胶-凝胶技术结合模板协同组装技术能够有效制备出单分散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形颗粒(MBGS)。调节DDA加入量可以在微纳米尺寸范围内调控生物玻璃颗粒大小。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以及离子释放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尺寸越小,离子释放速率更快,其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越强。在生物活性玻璃浓度为100μg/mL条件下,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尺寸大小对细胞增殖和ALP蛋白表达的影响有明显区别,更小尺寸的生物活性玻璃MBGS-1显示出更好的细胞相容性。(3)在第三章制备工艺基础之上,掺入一定量的Sr以取代Ca,制备掺Sr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BG-Sr),生物活性玻璃依然呈现单分散的规则微纳米球形形态,且对颗粒大小、晶相结构以及化学组成没有明显的影响,但随着Sr掺入量的增多,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比表面积增大,Si离子释放速度增大,体外磷灰石形成能力降低。Sr离子的浓度对细胞增殖和分化有一定影响,掺入适量的Sr(6mol%)呈现较好的细胞增殖能力、ALP分化能力以及细胞矿化能力,而当Sr掺入量达到15mol%时,其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都受到抑制。(4)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结合模板自组装技术,选用CTAB作为模板剂,氨水为催化剂,成功制备空腔大小可控的微纳米中空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球(HMBGS)。且平均粒径以及内部空腔随着醇水比的增大而增大,随CTAB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同时HMBGS均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444.003~609.512m2/g)和良好的体外磷灰石形成活性。(5)进一步考察生物活性玻璃体内诱导牙髓细胞矿化的能力,将45S5生物玻璃、58S生物玻璃以及单分散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球MBGS分别与剪碎的裸鼠牙髓组织混合,进行皮下埋植6周后,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发现,不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提示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三组生物活性玻璃均能够促进牙髓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矿化,且相比45S5组和58S组,MBGS组新生的矿化基质更多,提示MBGS促进矿化作用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