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体革鯻是具有很大养殖前景的鲈形目的淡水鱼。在水产养殖中,投喂策略能影响养殖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和生长代谢以及水体水质。本实验探讨了在中试规模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饵率和投饵频率对高体革鯻生长状况、饲料系数、消化酶活力及其他福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饵率的增加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增大,消化酶活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量过少或过多均会引起饵料系数的增加。投饵率为3%的组,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低于(P<0.05)其他两组,而其它两组(投饵率为2%和4%)组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福利指标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建议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60 g左右规格的高体革鯻鱼苗,投饵率应选择4%左右。35 g左右的高体革鯻,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投喂频率的关系为4次>1次>2次,饲料系数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多而减小。消化酶活力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次的实验组溶菌酶(LZM)活力显著高于每天投喂4次的实验组(P<0.05),投喂2次的实验组与其它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投喂频率为1次时鱼的免疫能力强于4次的实验组。其他各福利指标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建议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高体革鯻,投饵频率应选择每天1次。为了比较生物絮凝技术和循环水养殖技术处理水质的能力;同时以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类如高体革鯻为研究对象,探究生物絮凝养殖技术的普适性,为该技术在更多品种的鱼类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对比了在中试规模的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和生物絮凝养殖模式(B组)对水质以及对高体革鯻生长状况、消化和其他福利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体革鯻在初始体重为(110.77±16.79)g,平均放养密度为16.62 kg/m3的条件下养殖60d,A组在启动阶段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会经历一个快速的上升和下降的过程,而后趋于稳定,硝氮、总氮和磷酸盐会持续积累,B组的水质更为稳定;A组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AB两组存活率、终末密度、饲料系数、肝体比和肥满度差异均不显著;两组胃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B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整体强于A组;AB两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现下降趋势,B组碱性磷酸酶(AKP)和SOD活力波动更大,A组TG和TC含量均整体高于B组,但A组的GLU和TP含量整体较B组低。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质更稳定,高体革鯻生长速度快,所受胁迫更少;生物絮凝系统中高体革鯻机体有更高的消化酶活力。与滤食性、草食性或偏植物食性的鱼类相比,肉食或偏肉食性鱼类在生物絮凝养殖系统中生长性能并没有显著提高。为了探究在高的TSS下絮体是否会对鳃产生影响以及对比无机悬浮颗粒(高岭土、泥沙)、无生物活性的有机悬浮颗粒(粪便)和具有生物活性的絮体4种不同固体悬浮物对鱼的影响,为生物絮凝技术在偏肉食性鱼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了为期25天的实验。G组、S组、B组和X组的实验养殖水体分别添加高岭土、泥沙、粪便、絮体等固体悬浮物,浓度达到1000 mg/L。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固体悬浮物对高体革鯻代谢的影响的实验中,以高岭土和泥沙所形成的固体悬浮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具备处理氨氮和亚硝氮的能力,粪便在实验进行第5天时,开始具有明显的处理氨氮和亚硝氮的能力,虽然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添加碳源刻意控制C/N比。虽然各组的福利指标并无明显的规律,但存活率S组<G组<B组<X组。鳃丝的组织学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各种不同悬浮颗粒在高的TSS(1000 mg/L)下均会对鱼鳃产生一定影响,但与其他悬浮颗粒相比,具有生物活性的絮体对鳃小片损伤较小,其次是粪便;而无机悬浮颗粒(高岭土和泥沙)对鳃的损伤最大,后期甚至出现鳃呼吸上皮细胞脱落、鳃丝出血从而导致死亡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