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指导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研究方法:搜集2011年8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且主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和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并比较不同临床分型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的差异,对比中药与西药导致的肝损伤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对比中药与西药导致的肝损伤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总结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评估其预后。结果:350例患者中导致DILI的药物有中药245例(70.00%)、保健品23例(6.57%)、解热镇痛药18例(5.14%)、抗结核药13例(3.71%)、抗生素12例(3.43%)等;药物性肝损伤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皮肤及巩膜黄染200例(57.14%)、乏力171例(48.86%)、尿色深140例(40.00%)、食欲减退92例(26.69%)、恶心62例(17.71%)、皮肤瘙痒53例(15.14%)、恶心伴呕吐50例(14.29%)等;不同分型DILI的AST峰值、ALT峰值、ALP峰值、γ-GGT峰值、TBil峰值、DBil峰值、TBA峰值、PT、PTA、INR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的AST峰值、ALT峰值、ALP峰值、γ-GGT峰值、TBil峰值、DBil峰值、TBA峰值、PT、PTA、INR、性别、年龄、过敏史、肝损伤严重程度分布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轻度肝损伤138例(39.43%),中度肝损伤56例(16.00%),重度肝损伤61例(17.43%),急性肝衰竭83例(23.71%),致命肝损伤12例(3.43%);35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好转323例(92.29%),无效27例(7.71%),其中无效包括自动退院13例(3.71%),临床表现未见明显好转或较前加重11例(3.14%),死亡3例(0.85%);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肝损伤程度、TBil峰值、DBil峰值、TBA峰值、PT、PTA、INR与DILI预后在统计学上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服用可疑药物过程中或过程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乏力、尿色深、食欲减退、恶心等临床症状和或肝功能异常,均应引起高度重视,多数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