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大小区随机区组设计,于2012年在安徽省怀宁县进行了“大配方小调整”田间试验,比较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效应,检验大配方的区域适宜性和合理性。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水稻收获期株高配方施肥高于常规施肥,以大配方1的株高最高,较之空白增幅为11.3%,水稻分蘖期的分蘖数也以配方施肥高于常规施肥,以大配方2的分蘖数最高。可见配方施肥的肥料用量、肥料配比与肥料运筹较之常规施肥更为科学合理,利于水稻分蘖。(2)水稻地上部生物量随生育期的进行,物质分配发生变化,分蘖期集中在叶部(46.9%-59.5%),拔节期向茎部转移(57.1%-62.7%),抽穗、成熟期主要是穗部的生长(抽穗期:13.4%-18.6%,成熟期:47.5%-53.3%)。配方施肥,穗部所占地上部生物量比例高于常规施肥,利于产量的形成。(3)水稻总生物量地上部所占比例与地下部(根)所占比例随生育期的进行发生变化。根冠比拔节期前,常规施肥高于配方施肥,拔节期后配方施肥则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更有利于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4)配方施肥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分蘖期至拔节期减少,拔节期至抽穗期含量增加,抽穗期至成熟期再次减少。而常规施肥整个生育期内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分蘖期,叶绿素含量以常规施肥最高,达到了46.71。拔节期至成熟期,配方施肥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配方施肥更有利于水稻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累积光合产物,增加产量。(5)水稻营养生长期吸收的氮素主要分布在叶部(叶部氮素分配率:59.7%-69.0%),生殖生长期逐步向穗部转移,到成熟期氮素含量和氮素分配率为:穗>叶>茎(穗部氮素分配率:50.8%-62.9%;)磷营养生长期多集中在茎部(分蘖期磷分配率:47.6%-61.0%;拔节期磷分配率:66.2%-70.4%;)后期逐步向穗部转移(成熟期穗部磷分配率:63.4%-69.4%;)钾分蘖期叶部是分配中心,集中了47.1%-59.1%的钾。拔节至成熟期分配中心转至茎部(拔节期钾分配率:65.8%-68.5%;抽穗期钾分配率:68.7%-74.7%;成熟期钾分配率:71.8%-81.8%;)。不同施肥处理,收获时配方施肥穗部的氮磷、钾分配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施肥。提高了收获器官的养分累积量,利于产量形成及改善品质。(6)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以后,占全生育期的60.2%-70.1%,总吸收量以小调整配方最高(1.25g/株);水稻对磷钾的吸收配方施肥有两个高峰,拔节期与成熟期,而常规施肥对磷的吸收只有一个高峰期(成熟期),对钾的吸收全生育期相对比较均衡;磷钾吸收总量配方施肥均高于常规施肥。(7)各施肥处理较之空白产量均显著增加。配方施肥产量均大于常规施肥,以大配方T3的产量最高,达到了741.9公斤,比常规施肥增产5.4%,而小调整施肥处理下肥料投入成本最低,其单位肥料效应和经济效益最大。此实验验证了配方施肥较之常规施肥的科学合理性,同时检验了“小调整”的必要性,为怀宁县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撑。同时也为肥料公司提供了某个区域配方肥的配方,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成本与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