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恕是使个体对侵犯者、侵犯事件及其引起的不良后果的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从消极向积极转变的心理过程。其中侵犯事件的来源和宽恕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一种无法控制的情境(如疾病或“自然灾害”等)。宽恕倾向则是在宽恕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相对于情景宽恕(对特定侵犯事件、侵犯者做出的宽恕)而言,从人格特质的角度提出来的,即宽恕的人格特征。宽恕倾向可看成是宽恕--不宽恕的连续体,是一种人格变量。宽恕倾向可分为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和宽恕情境三个方面。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的宽恕倾向问题展开。首先,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修订了Thompson等人(2005)编的宽恕倾向量表(The Heartland Forgiveness Scale,HFS),并通过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其次,以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学院共504名大学生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采用修订后的宽恕倾向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初步探讨了大学生宽恕倾向现状及其一般特点,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层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宽恕倾向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
(1)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修订后的宽恕倾向量表与原量表结构一致,包括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宽恕情境三个维度。本研究所修订的宽恕倾向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测量国内大学生的宽恕倾向水平。
(2)大学生宽恕倾向总体水平较高,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宽恕情境三个维度水平均达到中等偏上,且在宽恕他人维度上得分最高,宽恕自己得分最低。
(3)大学生在总体宽恕倾向和宽恕他人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总体宽恕倾向及其宽恕他人、宽恕情境维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大一、大三学生在总体宽恕倾向的得分高于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在宽恕他人和宽恕情境维度上,大四学生的得分最低,体现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学生在总体宽恕倾向和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宽恕倾向水平及宽恕自己、宽恕情境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宽恕他人维度上差异显著,且独生子女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总体宽恕倾向和宽恕情境维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宽恕自己维度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的学生;在宽恕他人维度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来自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
(4)宽恕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经层级回归分析发现,宽恕自己、宽恕他人和宽恕情境都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其中正向预测作用大小依次为宽恕自己、宽恕情境和宽恕他人。而且当三者一起预测时,宽恕他人的预测作用就不显著了。
(5)宽恕倾向对主观幸福感(SWB)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中正向预测作用大小依次为宽恕情境、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当三方面一起预测时,宽恕他人的预测作用就变得不显著。
(6)自尊在大学生宽恕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到维度来看,自尊分别在宽恕自己、宽恕他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宽恕情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