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理职业化的问题在经济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经理的职业化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专业化的知识、职业身份的认同和市场化的流动。理论上实施经理职业资格制度对这三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很小。
论文研究的目标是寻求促进我国经理职业化的经理职业资格制度安排。论文采用了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对我国经理职业资格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但在研究的过程中遵循这样一条假设前提:经理职业资格制度应能促进经理职业化。研究发现,要满足这一前提,就必须使资质评价的结果获得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这也是经理职业资格制度自身的生命力所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资质评价的结果还没有获得市场和出资人的认可,问题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手段不能反映市场和出资人的实际需要,即评价结果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被评价人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评价方式上缺乏公开透明和社会的参与,社会认可度低。
评价手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能力测量的非结构化与资质评价的标准化之间的矛盾。对经理人才的评价理论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传播,但经理资质评价由于受到标准化的困扰,还基本继承了计划经济下僵硬的“考试+颁证”模式。论文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对管理岗位进行细分,针对不同门类、不同等级管理者的能力特点提出不同的资质评价方式组合,将管理能力测评的非结构化与资质评价模式的标准化进行比较细致的揉合,由此找到一条解决办法。
评价方式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经理职业资格制度缺乏公开透明,缺少社会的参与。封闭的经理资质评价系统难以被市场和出资人认知,而且容易受到行政干预与人情腐败的影响。社会化的经理资质评价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特点是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专业化分工。竞争与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评价的效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社会公众的参与和公开透明可以提高社会的公信力,也使评价更能反映市场与出资人的实际需要。
对政府在社会化的经理资质评价制度的角色定位的描述是论文的一个重要贡献。社会化的经理资质评价制度既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更不是部门化、行政化。政府在推行经理资质的社会化评价制度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但要严格遵守市场经济框架下有限政府的行为,严格局限在两种角色安排:一是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的身份;二是公众管理者对市场失灵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