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四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分离培养山羊混合瘤胃细菌,就细菌的部分生理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对细菌进行了尘化鉴定,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利用体外发酵试验研究碳源(纤维素、纤维素+淀粉、淀粉)和氮源(大豆多肽、大豆多肽+大豆粉、大豆粉)处理水平对瘤胃细菌产量、发酵参数及(15NH4)2SO4利用效率;对不同菌种进行人工组合,并进行体外发酵培养,研究不同组合菌液对瘤胃细菌产量、体外发酵参数及(15NH4)2SO4利用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分离培养共得到对尿素、氮气、硫酸铵和氯化铵有不同利用能力的非蛋白氮利用瘤胃细菌26株,均为兼性菌,14株为兼性需氧菌,12株为兼性厌氧菌。其中8株G-杆菌,2株G-梭菌,1株G+球菌,1株G-球菌,14株G+杆菌;pH耐受范围随菌株的不同而不同,一般pH耐受范围为5.5~10.0;对高温较敏感,能耐受45℃,高于50℃不生长;大部分菌落的盐度耐受为7%,少数能在11%浓度下生长。细菌鉴定结果:RB056+菌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属;RB058+菌为肠杆菌属;RB059+菌为乳杆菌属;RB060+菌为芽孢杆菌属;RB062+为乳氏杆菌属;RB063+为梭菌属;RB064+为乳杆菌属;RB065+为副球菌属;RB066+为乳杆菌属;RB067+为棒状乳杆菌属;RB069+为梭菌属;RB071+为不定属;RB072+为芽孢杆菌梭菌属;RB078+为奈瑟氏球菌属;RB087为肠杆菌科,志贺氏杆菌属;RB088为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RB089为瘤胃球菌属;RB090为链球菌属;RB092为瘤胃乳杆菌属;RB093为唾液乳杆菌属;RB094为乳杆菌属;RB095为芽孢梭菌属;RB096为微杆菌属;RB097为肠杆菌属;RB100为类芒氏梭菌属;RB102为瘤胃球菌属。 2.山羊瘤胃液体外培养中,培养液pH值在整个培养期中均在正常变化范围以内,在培养6h内迅速下降,6h后下降趋于平缓。 3.培养液的平均氨氮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其浓度呈现增加的趋势。在0~1h内氨氮浓度变化比较平缓,平均由15.85mg/dL增加到16.16mg/dL,在1至6h范围内有下降趋势,从16.16mg/dL降至15.41mg/dL,而在6~12h内浓度从15.41mg/dL升高到21.54mg/dL。 4.在氮源处理中,以大豆多肽组VFA浓度最高(p<0.01),乙酸、丙酸和丁酸平均浓度分别为61.18、25.92和15.56mmol·L-1,均极显著高于大豆多肽+大豆粉和大豆粉组,且随培养时间延长,VFA产量逐渐升高,乙/丙比接近3:1,以大豆多肽组最低,为2.65,其它两组为3.16和3.50;淀粉组乙酸浓度低于淀粉+纤维素和纤维素处理组,分别为48.15mmol·L-1,49.08 mmol·L-1,48.43 mmol·L-1,丙酸浓度淀粉组高于淀粉+纤维素和纤维素组,分别为18.65,18.73,19.88 mmol·L-1,乙/丙比3.1,碳源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