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在发达国家的成熟资本市场,股市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可以反映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状况。相比之下,中国的股市产生的时间较晚,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而且是在经济改革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其运行机制有着中国独有的特征:在股市创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股市不但没有反映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反而是与其背道而驰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逐渐改善,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向规范化的发展,股市运行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打开了桎梏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枷锁,为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联系开始变得日益紧密,股市开始反映宏观经济的波动。
为了检验我国股市在股改后所发生的实质变化,本文突破了以往单一的研究模式,以股改开始实施的时间为节点,把1996年1月至2010年1月之间股市发展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以上证指数代表股市的波动,以工业增加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等指标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分别研究股市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对宏观经济反映的程度:首先研究了股指与几个宏观经济指标的协整关系,判断股市与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长期联系;然后根据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在短期内对股市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在股改前的阶段,股市不能反映宏观经济的运行特征,长期内跟通货膨胀率是正相关的关系;而股改之后,股市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并且在长期内跟通货膨胀率是负相关的关系,而短期内主要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波动,跟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我国股市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的功能已经得到体现。
最后,本文分别从市场环境变化与股改的因素分析了造成两个阶段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且针对我国股市发展的最新特征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