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冈底斯岩浆岩带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和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整个地质过程,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和探讨大陆地壳的增生、再造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尼木侵入杂岩体位于冈底斯带南缘中段,其形成可视为冈底斯带岩浆岩的一个缩影,为此,本文以该侵入杂岩体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和室内岩相学鉴定,在此基础上挑选代表向样品展开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全岩地球化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测定,较为精确地限定了杂岩体的形成时代,阐明了杂岩体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它们的成因,并探讨了杂岩体形成对陆壳增生与构造演化的启示,构建了杂岩体形成与演化的综合构造-岩浆作用模式,为深入了解冈底斯岩浆岩带的构造演化补充了新的岩石学证据。尼木杂岩体为一多期岩浆作用形成的复式杂岩体。本次研究获得该杂岩体早侏罗世变形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92Ma;晚白垩世英云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87~86Ma;始新世辉长苏长岩、辉石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成岩年龄相近,均为50~48 Ma,它们空间上紧密伴生,构成典型的复合辉长岩-花岗岩杂岩体;渐新世黑云二长花岗岩及其镁铁质包体的成岩年龄基本一致,均为~30 Ma。结合前人报道的15~13Ma的中新世二长花岗岩,显示尼木杂岩体的形成时间从早侏罗(192Ma)一直延续到中新世(13Ma),基本和冈底斯岩基的成岩时代跨度一致。尼木早侏罗世变形花岗岩富硅,亚碱准铝质,富集轻稀土(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表现出与俯冲板片消减相关的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亏损特征,表明其应起源于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这一具弧岩浆特征花岗岩的出现指示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启始时间应早于早侏罗世。晚白垩世英云闪长岩相对低硅富镁(Mg#=48.6~59.6),亚碱准铝,为典型的I型花岗岩。岩石同样具有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其岩浆源区为初生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样品表现出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指示晚白垩世时期冈底斯南缘地壳已增至一定厚度。始新世辉长苏长岩、辉石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之间的元素组成具有较明显的线性演化关系,且均具有弧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综合分析表明,该期杂岩形成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俯冲断离背景,其中辉长苏长岩源区是遭受俯冲特提斯洋板片析出的流体所交代的亏损地幔;英云闪长岩起源于初生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辉石闪长岩是由亏损地幔源区的苏长辉长质岩浆和初生镁铁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英云闪长质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形成。渐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相对低镁,Sr/Y L比值高,表现出典型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镁铁质包体贫硅,富铁、镁,具有与寄主岩相似的稀土与微量元素分布模式。二者的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近,但均较此前各期岩石相对富集。综合分析表明,尼木渐新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应主要起源于碰撞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镁铁质包体应为幔源岩浆与寄主花岗质岩浆经不均匀混合作用的产物,成岩过程中有富集的印度陆壳组分参与。根据对岩石产出动力地质背景的全面分析,表明尼木杂岩体的形成在早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主要受控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持续北向俯冲,始新世主要受控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俯冲断离,渐新世-中新世主要受控于印亚陆-陆碰撞的动力学背景。岩浆混合作用贯穿于尼木杂岩体乃至冈底斯岩基形成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冈底斯岩基形成的主要方式,也是导致青藏高原陆壳增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