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探讨吲哚胺2,3-双加氧化酶(IDO)在体外循环中的变化及其参与炎性反应的变化。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350-50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n=8),假手术组(sham组,n=8),体外循环组(CPB组,n=8),IDO抑制剂预处理组(B组,n=8)。B组IDO抑制剂组术前经口灌胃IDO抑制剂1-甲基-D-色氨酸100mg/(kd.d),连续七天,A组、sham组及CPB组术前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经口灌胃连续七天。七天后体外循环组和B组通过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0.3ml/kg),经右颈静脉穿刺置管引流,尾动脉插管灌注,左侧股动脉插管监测血压建立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灌注流量80-00ml/(kg.min),体外循环时间60min。假手术组采取同样方式麻醉,仅进行插管及肝素化。A组采取同样方式麻醉,不插管,直接肝素化后取血待用。术前、术中、术后监测血压、血气,维持大鼠生命体征平稳,所有大鼠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术后结扎右侧颈静脉、尾动脉及左侧股动脉后清洁缝合。术后维持大鼠存活24h。分别于置管后,体外循环结束后0h、体外循环结束后24h采血4ml,经5000转/分钟离心15min后取上层血浆用于监测IDO及CRP、TNF-α、IL-6浓度。结果:1.所有大鼠均顺利完成手术,存活24h,术中血压、心率及动脉血气维持平稳。2.术前、术后0h、术后24h取大鼠血浆于-80℃保存后检测各项指标,显示体外循环术后各时间点血浆中IDO浓度及各项炎症指标显著上升。3.IDO抑制剂预处理组较CPB组术后IDO浓度有所降低,各项炎症指标亦有所降低。结论:1.采用外周插管方法,右侧颈静脉插管引流,尾动脉插管灌注,左侧股动脉插管监测血压成功建立稳定的微创大鼠体外循环模型。2.体外循环可引起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增高,IDO可作为监测体外循环炎症反应的一个指标。3.特异性的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活性能够减轻大鼠在体外循环中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