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赫金认为,对话是连接古今中外文化的桥梁。因此,新的文化意识和文学创作意识存在于积极的多语世界中。受此理论的影响,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阿皮亚的厚重翻译法对翻译的对话性、《论语》的哲学诠释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翻译《论语》中的哲学词汇三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作者认为,翻译在宏观角度上可视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的一场文化大对话,对话意味着最起码要听到两个声音,甚至是杂声。从微观角度来看,翻译可视为源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其次,文章简要介绍了安乐哲和罗思文两位美国汉学家。他们从文本历史背景、哲学和语言学角度对《论语》进行了哲学诠释和翻译,并且分析了《论语》的语言、翻译和诠释之间的关系。最后,在考虑《论语》的文本类型、原作的经典地位的前提下,本文作者提倡用一种具体的翻译策略——厚译法来翻译《论语》中“天”、“礼”、“仁”等重要哲学词汇。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成四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文章的结构。第一章介绍了《论语》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对《论语》英译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提出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翻译在宏观角度上可视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的一场文化大对话。从微观角度来看,翻译可视为源语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论语》的英译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对话。第三章简要介绍了两位汉学家:安乐哲和罗思文。他们从历史、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对《论语》进行诠释,并且采用厚重翻译法翻译《论语》中的哲学词汇。作者认为,在翻译文化专有项词汇时,译者有必要解释、说明和补充这些词汇。第四章首先分析了《论语》的文本类型,认为《论语》属于表达性文本。这类文本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别。然后,作者对《论语》中的主要哲学词汇进行了个案研究。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