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反向走已被用于健身和损伤康复研究中,但对于反向走下肢动作特征的研究仍有不足,本研究旨在从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表面肌电三方面探究反向走的下肢基本动作规律,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为推广反向走作为科学康复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9名普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应用Motion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Mega16导表面肌电测试仪采集运动学数据、地面反作用力数据以及表面肌电信号,并使用软件对动作中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数据进行分析,并将正、反走动作之间指标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1)反向走双支撑阶段时间以及支撑相明显大于正向走,摆动阶段、左右步长、跨步长、步速明显小于正向走。髋、膝、踝关节角度活动范围跟正向走差别不大,反向走髋关节后伸动作不明显。在摆动阶段前期膝关节加速屈膝,在后期缓慢减速伸直并且屈膝快于伸髋快于踝背屈。2)右足着地、离地以及左足离地时刻,反向走相对于正向走膝关节、踝关节力矩特点差异性更明显;右足着地时刻主要是屈膝力矩和踝跖屈力矩,左足和右足离地时刻均为伸膝力矩和踝背屈力矩,左足着地时刻为踝背屈力矩;双支撑阶段髋关节、踝关节峰值力矩与正向走差异显著,摆动阶段膝关节差异明显。3)竖脊肌、小腿三头肌首先被激活,然后依次为股四头肌和臀肌,接着是腹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小腿上的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以及臀肌参与反向走动作最多,其次是下背部肌肉和大腿肌肉。 结论:1)本文通过外在的髋、膝、踝不同运动形式的变化和内在的肌肉激活的不同水平,阐述了反向走下肢动作的特征,为今后反向走深入全面研究提供理论参考。2)反向走双脚支撑时间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在视觉屏蔽条件下,推测本体感觉更多地参与机体控制,有助于提高身体平衡能力。3)反向走可减小髌骨韧带的向心压力,对膝关节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可作为膝关节损伤康复的重要手段;反向走时臀部、大腿、小腿肌肉被充分动员,尤其是臀大肌参与程度较高,提示其有利于改善腰部伸展运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