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发展在过去20年里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区域差异也逐渐扩大。一方面经济总量趋向于不均衡分布,沿海地区的GDP份额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大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上升,制造业趋向于向沿海地区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需求和空间位置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基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态势的认识,依据地理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应用市场潜力模型,利用GIS、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全国地级单元的市场潜力,分析了市场潜力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市场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揭示了市场潜力对于经济活动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并探讨了市场潜力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及未来走向的影响,以便为区域政策导向提供科学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市场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的格局。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格局的高度叠合,证明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通达性的共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演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内消费需求的平缓增长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影响着全国市场潜力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外贸的巨大影响则拉开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国内消费、投资和外贸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区域差异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全国各等级市场的引力对市场潜力的贡献有明显的强弱之别。全国性三大经济中心地带拥有强大的市场引力,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格外突出。而地方性经济中心的市场作用范围则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小范围的区域中。各地区市场潜力对运费变化有不同的响应,但是随着运费的降低,区域差异缩小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显著。而且全社会范围内运输成本的降低已没有太大的余地。市场规模增长的模拟结果也表明,我国的空间经济格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格局的分布。后进地区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的促进区域差异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大部分后进地区的本地市场规模小,在依赖外部市场的过程中又不具备有效的竞争能力,在区域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进程中,很有可能在集聚经济的循环累积过程中更处于劣势。因此后进地区应该积极促进本地市场的发育,培育本地的经济增长引力点,并适时适度的采取地方产业保护措施,以抵抗未来发达地区集聚引力的强大作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延缓区域差异的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