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当代汉语新诗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呈现出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既相通、相承,又包涵了新的景貌与变异的整体特色。从诗歌存在的外部宏观层面来看,诗歌近一步在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与文学镜像中显示出“边缘化”倾向,不再像曾经的“朦胧诗”一般带来群体性文学轰动,亦不再有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之间富有深刻的诗学本体价值营养的争鸣;从诗歌存在的内部微观层面来看,汉诗进入到一个更加多元而开放的时代,诗歌写作的个人化、私人化、网络化、多元化特质尤为显著。同时,诗歌也受到消解文化、技术主义、“崇西立场”等因素影响,出现了发展缓慢、创新疲软的状态。在日趋喧嚣而浮躁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汉诗未来的发展需要慎思、反思、审思,也亟需注入一股蕴藉着民族传统力量的写作,来达到一种具有启示与建构意义的功用,甚至实现具有积极性探索价值的方向指认。论文通过对近年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备受瞩目与好评的安徽诗人杨键诗歌作品的观照与释读,将其诗歌文本的深刻涵义与主旨,扩展到对当前汉诗建设与发展的一种启迪价值内:在一个多元文明自由对话的时代,一个自觉承担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坚守本土现实价值本位的诗人,其所呕心沥血创作出深具鲜明民族品性的当代新诗。在其诗歌的民族品性中,指向着深远的文化源头,显示出深沉的民族精神、深刻的民族性诗歌审美意识,以及向传统文明与民族本位的回归的决心和信心,并沉痛反思因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盲目膜拜而导致的相关负面影响。在更加丰富、多元、自由的新世纪诗歌图景中,他着重实现对“民族之诗”自我一元的挺立与拓展,对抗着时代语境下诗歌的某种悖谬、平庸乃至堕落,以建设性精神书写中国诗人应有的精神品格,中国诗歌应有的审美品性,以及中国诗人和中国诗歌所共同缔造的当代文化图景里的中国形象与民族形象。论文的核心理论概括词汇为汉诗的“民族品性”,对应的时代文学语境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汉语新诗。将杨键个人诗歌对当代新诗整体发展所能产生的积极影响,概括为他在当下新诗的嬗变期对深具民族品性的汉语诗歌的建构。而其诗歌的民族品性,所包含着四大空间维度(即论文正文四章所阐述的内容)。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在所处的历史文学语境中特殊地位和独特影响,并将其内蕴的价值体系和启迪内容以关键核心理论词汇——当前语境下汉语新诗的民族品性建构——来诠释与统筹。第一章阐述杨键作品的民族品性所指向的“文化空间”:其诗以鲜明的民族文化本位,观照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诗歌的存在,发出传统与民族在当代语境下失位的文化喟叹;同时执着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立场,并发掘传统文化(尤其佛教文化思想)对当代汉诗的点缀、充实与升华的功用。第二章研究其诗歌对“自然空间”的意义寻觅:他的诗作显示出对中国式的传统农业文明与乡土自然世界的眷恋,对在现代工业社会影响下自然空间的毁坏与被侵吞的失望。同时亦有对乡土纯粹古典诗意的追随,对诗歌中传统“故乡”与“家”的回眸与塑造,并在乡土自然空间中吸收东方式的生命智慧与诗学灵感,来净化和浸润自己的诗歌。第三章对杨键诗歌中深具民族品性的现实空间书写进行考察:他以观照民族同胞的生存场的理念来发展与升华上世纪90年代的民间立场,尽力跳出过度个人化、私人化的“小我观照”关照视域,实现对现实实相的真实写照;并以底层视角、悲悯情怀抒写民族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镜像,秉持鲜明的草根性价值立场。同时力图恢复中国汉诗的抒情传统,在赤裸的现实面前照入对民间生活的温情与人性之希望的书写。第四章重点释读杨键对深具传统化、古典化、东方化特质的语言空间的缔造:其作品将传统的诗性口语进行现代转换,实现新诗语言简约与明晰的风貌(对比“知识分子写作”等写作潮流的杂糅、“综合”的诗歌语言意识);同时向经过现代拓展的古典抒情语言作本真回归(对比20世纪后期象征主义等诗潮的“主知”、“主智”、“戏剧化”的语言构成形态);宣扬和传达中正、雅致、温润、超脱的汉语诗歌整体美学风蕴。结语部分论述杨键诗歌在书写和建筑汉诗之民族品性实践中的有限性与可改进处,并在未来语境中探讨民族之诗的建构与汉诗复兴之梦的前景:察觉他诗歌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比如在个别作品中论调的高扬、文化情绪的张露,以及如何更好地从传统与民族价值本位中获得更长久的营养与更自足的品质;同时在诗歌中反映更宽阔的社会现实存在,在对现代性元素有原则、有选择地整合中实现向传统的复归,最终大气地走向传统与现代和谐交汇的贯通之路。并真正将具有永恒特质的汉诗之民族品性在开放的未来中持续构建下去,传扬开来,实现中国汉诗的自我完善与升华,实现“东方美学”在多元文明对话场域中的输出与弘扬,以及古老诗歌大国的“中国梦”复兴的某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