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概念的拓展,我国教育在发展中引入了“工程”管理的方式。“教育”与“工程”本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然而在历史的发展中人们却将它们巧妙的结合起来。引用工程思维的方式来管理教育,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工程化”。如今,这种“工程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仍在持续的演变之中。设立“教育工程”是教育工程化的一种体现。回顾近几十年我国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教育工程”这种说法已经存在很久。它的持久存在证明了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及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并且对于促进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然而在实践中,单一、机械照搬,简单地套用工程的理念使其更好促进教育发展的初衷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带来的影响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在发现此问题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着手于地属高等院校及其人才培养,进而对其工程化现象进行理论的探讨。 首先,我们对有关工程化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了阐述与简单素描。所谓的高等院校建设中的工程化现象是指以工程的筹划和实施方式来推进高等院校的建设,按照工程思维方式来看待高等院校,以工程眼光来指导高等院校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上级部门给予院校宏观指导的工程性,以及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中蕴含的工程思维、工程管理模式;第二,高等教育发展中设立的各级各类的工程。总体而言,高等院校的建设可以分为物体建设和非物体建设。物体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校园风景建造等实体建设,如教学楼、宿舍楼、运动场地及健身器材、校园绿化建设等。物体建设的工程化现象是正常现象,无可厚非。非物体建设主要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气息、学生精神风貌等的日益完善。其对象繁多复杂,主要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后勤管理等等,其对象并不是实实在在的工程学领域的物体。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现象既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设立教育工程;也体现在运用工程思维、工程模式来实现人才培养。地属高等院校的办学权在地方管理部门或者院校自身掌握之中,同时,也意味着地属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更加繁多。通过具体考察发现,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显性表现中集中表现为设立“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创新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创业就业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工程”;其隐性表现主要通过发展规划的工程化、过程管理的工程化和效果评估的工程化三大方面体现出来。 其次,分析地属高等院校及其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影响发现,这种现象具有正负双重效能,正效能主要表现在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激发人才培养中各要素活力、促进了高校学生素质的提高、提高了人才培养各环节效率等。负效能主要表现为滋生极端教育功利主义、阻碍学校工作协调进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导致评价出现光环效应等。 再次,通过对地属高等院校及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进行理论剖析,发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它渗透了高等院校发展的新型需求,并且体现着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通过深入分析资料,及考察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发现,教育本质认识的欠缺、传统管理思维的抑制、教育管理制度的落后、政策参与者理解差异、过分追求社会高评价是地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负效能产生的重要原因。 最后,基于对地属高等院校及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理论剖析,我们认为,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为规避人才培养工程化现象的不良影响,地属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地属高等院校应该从“抵制极端功利主义,回归本真理念”、“协调学校整体工作,坚守特色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质量提升”、“做好管评监督工作,摆脱光环效应”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