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讨的问题是:初中阶段学校公民教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在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又存在哪些缺陷?与之联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又是怎样施加影响的?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对学校公民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文献综述,将公民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对学生活动的多重考察,清晰地展现了目前初级中学公民教育的现实动态。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长治市的S中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初中生的学校生活做了全方位的考察。通过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研究认为初中学校公民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中公共空间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学生公民活动的空间被来自社会、学校的各种权力、利益挤压;(2)师生间交往意义的弱化。教师缺乏全面的公民教育理念来支撑自己的公民教学,常常利用自身权威大量侵占学生的交往空间,初中生的主体性在学校被严重压制;(3)学校规则制订与执行的隐化。学生的契约主体地位受到侵蚀。学校本应为初中生的公民成长提供联合生活的公共空间,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与规则的保障下深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异质化交往。但是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者形成了狭隘的教育质量观,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将教学活动变为了应试训练活动。这对于学生的公民成长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都是极为不利的。 通过对初中学校公民教育公共性、参与性等内涵的审视,本文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1)在社会层面,我国传统文化中“公”与“私”关系的相互对立凸显出了“公共性”思想严重缺失,不仅没有产生出现代公民理念的雏形,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公民独立人格的发展;与此同时,工具性的价值追求又误导个体盲目追逐个体自由,忽视社会发展的公共价值,从而使功利主义盛行于校园之中,家长也受此影响对孩子产生了片面的成绩期望。(2)在学校层面,没有为学生提供公民成长的良好氛围,而是成为了畸形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试验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与精神成人的价值诉求被忽视,学校作为公共机构的教育信条也遭到背弃;(3)在教师层面,从思想和行动中都凸显了教师公民教育理念的缺乏,教师引导角色的缺位,致使学生在繁重的书本知识中疲于奔命,行动与参与能力发生退化。一个无法参与其中,且不能主动维护公共价值和社会利益的人,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改善初中生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建议:(1)学校公民教育实践的改善需要在制度管理上体现出学生群体的利益,接纳学生成为参与者、执行者,使校园中的公共空间能够得到拓展;(2)教师则要在培养学生契约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班级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学会维护班级的公共利益;(3)教育者应通过社团这个平台锻炼学生的参与技能,增强学校的民主氛围,在活跃学生社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团的民主自治模式,并以此为起点,结合社区的环境与资源,共同提升初中生的社会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