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多药耐药相关基因-1检测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具有多种遗传异常和治疗反应性的异质性疾病。目前,AM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AML的治疗手段单一,化学治疗仍然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化疗患者存在愈后不良、复发率高等问题。多药耐药是造成AML化疗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1(MDR1)基因的异常表达是导致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MDR1的转录和翻译的监测对AML早期多药耐药及愈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MDR1的相关监测缺乏有效、快速的手段,现有手段(核酸分子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等)存在耗时长、消耗高、易出现假阳性结果等问题。因此研究一种简便快速、高灵敏度的MDR1基因监测的新手段对AML的早期治疗及愈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将纳米技术和酶生物技术相结合,构建了三种新型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对MDR1基因进行检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dsDNA(双链DNA)电化学传感器构建简便、检测快速,能够实现对MDR1基因的快速定性、较高浓度下的定量检测;POD(辣根过氧化酶)三明治结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高稳定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对MDR1基因进行快速定量检测;AuNPs-POD电化学传感器在电极表面构建了四重结构,实现对MDR1基因的多重识别,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能够实现MDR1基因的快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传感体系中加入金纳米粒子(AuNPs)能够有效地放大电化学信号,提高电信号的传导效率;此外,通过将POD修饰在金电极表面也能够有效地放大信号,缩短检测时间。这个传感体系包括捕获探针、靶标序列、报告序列、金胶序列等。利用多种电化学方法:循环伏安法、时间电流曲线法、阻抗法等,对电极表面特征进行表征,对电信号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实时分析。针对不同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线性、灵敏度、重复性指标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后发现:在dsDNA电化学传感体系中,MDR1基因在0.1 nM-10 nM的浓度范围下检测呈现出良好的线性,检测限达到0.1 nM,能够有效识别靶标序列,呈现出较为优良的特异性,适用于较高浓度下MDR1基因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检测;在POD-TMB电化学传感体系中,MDR1基因在0.05nM-7.5nM的浓度范围下检测呈现出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0.0018 nM,说明POD催化反应可以有效放大信号,该传感器适用于低浓度下MDR1基因的定性与定量检测;在AuNPs-POD电化学传感体系中,AuNPs的加入显著降低了空白背景值,使得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MDR1基因在1 fM-100pM的浓度范围下检测呈现出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1.5e-4 fM,而且呈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能够有效识别出靶标序列,区分不同数量的碱基错配序列,能够对MDR1基因进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本课题中的电化学传感体系包含三个特点鲜明的电化学传感器,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MDR1基因的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在AML多药耐药的早期检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产生多药耐药患者的诊断及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颈椎前入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1年10月到2019年08月期间开展颈椎前入路手术的患者108例。以性别、年龄、疾病病程、疾病类型、脊髓损伤情况、内固定方式、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早期并发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108名患者中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的
X射线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在不会对被测物造成物理损伤的前提下,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构成像效果。因此,在无损检测和医学成像领域,X-CT成为一种主流的检测方式。然而研究发现实际应用中的X射线并非单一能量的电磁波,其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以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为主的一系列反应,这使得X射线经不同物质衰减后将产生具有标识性的X射线光谱,X射线光谱学为物
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外科手术、放化疗结合以及靶向药物为其主要治疗方式。放射治疗有效抑制早期肺癌的肿瘤发展及晚期转移,是肺癌患者的首要治疗策略。但放疗抗性的产生严重干扰肺癌患者的预后,因此辐射抗性的发生机制与放疗增敏剂的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MEN1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子调控多种表观遗传学过程,并且MEN1基因的表达与肺癌的疾病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基于menin调控
目的:梅毒是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和执行者,是宿主清除梅毒螺旋体最主要的效应细胞。自噬和吞噬作为巨噬细胞内固有的两种功能,在病原体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Tp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论文拟明确Tp作用后巨噬细胞自噬和吞噬能力变化,分析自噬对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T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NLRP3炎性复合体对巨噬细胞自噬和吞噬功能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在正常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002%,患者的生存率很低,诊断后10年生存率仅2.8%。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由于血脑屏障及血脑肿瘤屏障的存在,从而限制了大部分化疗药物到达肿瘤部位发挥作用,因此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由于大部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全身分布,进一步限制了化疗药物的临床疗效。近年来,纳米等药物载体的应用,提供了化疗药物临床应
MUC16作为分子量最大的粘蛋白家族成员,其胞外端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特点,可发生自我剪切从而掉落到组织液和血清中,这种存在血清中的MUC16胞外端在临床上也被称为CA125。与正常人相比,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CA125含量异常升高,因此将它作为检测卵巢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之一。此外MUC16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过表达的现象,并且能够与多种促癌蛋白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样地,HER2作为经典的人类
正性转录延伸因子b(P-TEFb),由CDK9和CyclinT1组成,能够促进RNA转录延伸和pre-mRNA的加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和转录需求,相当多的P-TEFb被“禁锢”在无活性复合物7SK snRNP中,P-TEFb通过两条信号通路PP2B和PP1 α从7SK snRNP中释放出来与BRD4、AFF1等蛋白形成有转录活性P-TEFb,经由转录机器上的相关蛋白募集到处于暂停状态的Pol
角质层作为皮肤保护机体的屏障,却给皮肤给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配方简单、应用方便,渗透增强剂在皮肤给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化学促渗剂递送的给药系统,已有的研究表明,促渗效果与皮肤屏障的完整性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但是此相关性在物理促渗剂或者多肽促渗剂及不同类型的促渗剂组合使用时是否成立,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此外,药物在皮肤中的递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涉及到药物的总吸收率,同时也包括在不同作用皮
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 PCS)通常是以聚二甲基硅烷(Polydimethylsilane PDMS)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合成。也就是将PDMS加热裂解,裂解后产生的气态硅烷冷凝后,形成液态聚硅烷(Liquid polysilane LPS),然后以该液态硅烷为原料合成PCS。该方法中,PDMS裂解后除了产生气态硅烷后,还残余一部分固体副产物。对该副产物的回收和利用具有较大的难度,但
背景: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B)是一类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IMHB越来越多地为临床医生所认识。然而,非复杂性IMHB在急性期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如何判断此类IMHB的临床预后并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对初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非复杂性MHB的患者在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分析,为临床鉴别高危患者提供指导,制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