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的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将氨基离子与余离子直接注入电极表面,制得有机官能团离子注入修饰电极(NH2/ITO)和金属离子注入修饰电极(Au/GC)。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水接触角(WC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循环伏安法(CV)等方法对注入离子进行了临控和表征。纳米金粒子(AuNPs)、纳米铂粒子(PtNPs)的独特性质与离子注入技术的结合实现了GOD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及提高了对小分子的电化学催化性质,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提高了新策略。  1.纳米铂修饰氨基离子注入ITO电极的电化学研究将氨基离子以80 keV的注入电压,5.0×1015 ions cm-2的剂量注入ITO薄膜玻璃的表面制得氨基功能化的NH2/ITO基体。利用XPS和WCA实验对注入的氨基基团进行表征。利用静电吸引作用将PtNPs固定于NH2/ITO基体表面制得PtNPs/NH2/ITO基体。利用SEM分析技术发现氨基离子注入能够极大提高PtNPs在ITO基体表面的固定量。氨基离子注入技术摆脱了长链线性分子的束缚,为PtNPs与ITO基体的连接提供了新思路。PtNPs/NH2/ITO电极对甲醇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可以将其应用于燃料电池。  2.葡萄糖氧化酶在纳米金修饰氨基粒子注入ITO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将氨基离子以80 key的注入电压,1×1016 ions cm-2的剂量注入ITO薄膜制得氨基功能化的NH2/ITO薄膜。利用XPS谱图和WCA实验证实氨基基团的注入。利用静电吸引作用将AuNPs固定于NH2/ITO基体表面形成AuNPs/NH2/ITO基体表面,利用SEM表征AuNPs在NH2/ITO基体表面的分散程度和形貌。AuNPs/NH2/ITO电极为GOD的固定提供良好的生物包容性环境,制得GOD/AuNPs/NH2/ITO电极。利用循环伏安实验研究电极上GOD的电化学行为,发现该电极过程是受吸附控制的准可逆过程。该生物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工作范围为1.1×10-5 M-2.0×10-3 M,检测限为3.0×10-6 M(S/N=3)。  3.金离子注入GC电极的研制及其电化学应用将金离子以20 kev的注入电压,1.8×1017 ions cm-2的剂量注入GC基体制得金功能化的Au/GC基体。利用XPS确认注入的金离子的存在。利用SEM表征金离子Au/GC基体的表面形貌,发现注入的金离子以AuNPs的形式存在。利用循环伏安实验研究Au/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和对NO的电化学响应,结果显示注入的金离子表现出AuNPs的特性,并且对于N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响应。  
其他文献
大环多胺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含氮配体。与氧杂环的冠醚类化合物相比,大环多胺类化合物因为氮独特的配位能力、碱性和成键能力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1,5,9-三氮杂环十二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科技的发展,导致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以甲烷和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造成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反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认真做事的人,总是值得尊敬;rn敢说真话的人,总是让人敬佩;rn坚持原则的人,总是让人敬畏;rn心怀毅力的人,总让人感到力量;rn关怀他人的人,总让人感到温暖;rn心系苍生的人,总
期刊
还记得成化青花及天价的斗彩?没错,明代的这两种陶瓷精品在收藏界备受热捧。尤其是2014年震动收藏界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只小小御用官窑精品拍出了2.8124亿港元,成化瓷的魅力
提出采用冗余并联结构作为大量程大测力板六维力传感器的弹性体结构。基于整体刚度和变形协调条件,提出一种求解冗余n-SS(n>6)并联Stewart结构六维力传感器超静定受力分析的
汽车沿着盘山路向帕邦喀寺驶去。淡蓝色的花在道路两旁盛开怒放。现在是晚春时节,但拉萨已经有了夏天的味道。在清晨的阳光下,前方寺庙的白墙亮得令人目眩。拉萨经常会有这样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提高,对精神追求愈来愈重视,通过电视节目的欣赏能放松心情以及学习知识。在当前各电视台的竞争压力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显得比较关键。本文主要就
钙离子作为植物细胞内的第二信使物质,介导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应答,调控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对许多外界环境和激素等刺激作出的应答是通过胞质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很容易污染食品。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造成误食人畜霉菌毒素中毒。据估计,每年全世界有25%的粮食作物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赭曲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