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剂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临床运用中药的主要形式。“组方模式”作为分析成方结构,解释方剂配伍,创制有效新方的理论工具,在中医方剂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中医方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医临床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兴起及多学科理论方法对中医的渗透,中医方剂的“组方模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以病证关系认识为基础的“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的现代组方模式已现端倪,并正与以方药关系认识为基础的“君臣佐使”的传统组方模式并存互容,呈现出以病证-方药关联为特征的现代中医方剂组方理论的新模式。“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是一种强调病-证-症及其相互关系、以辨证论治用药和病/症专主用药经验结合为基础的、病-证-症统筹兼顾的治疗组方思路。本文以中医组方模式的多元性为背景,通过分析中医病、证、症的内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搜寻古今医家有关病证结合的诊疗组方理论、专药或专方的方药学经验以及体现因病、因证、因症组方思路的验案证据,论述了“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提出的逻辑基础和经验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的基本内涵、临证运用的技术及其提出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逻辑基础:中医诊疗学体系中存在病、证、症三足鼎立的现实,各自分别有不同的内涵及表征。病是特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机体病理演变的全过程,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病理的综合性诊断单元,症则是可观测到的病或证的异常表现(症征)。病是事物(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或基本矛盾,证则是疾病当前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病与证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疾病的本质特征,而症则是疾病本质的外在现象。病证症在反映疾病矛盾主次和本质现象上存在比较复杂的离合关系,即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的病与证或病/证与症之间既可表现为内在同一性(合),也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分离性(离)。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证、症围绕反映疾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把握病、证、症之间的关系,认识疾病发展中的矛盾主次变化,对于以整体调节为特点的中医治疗组方是重要的。经验依据:对古今文献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早期中医就有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的思想。之后由于病症在概念内涵上混淆以及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对疾病阶段性处理为特点的辨证论治占据主导地位,削弱了中医对辨病诊治规律的全面深入探索。明清以降,作为羽翼伤寒的中医热病治疗体系之一的温病学之形成和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再次促使对病证结合辨治的重视与探索。晚近以及现代一些著名医家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病有主方、证有分治的理念以及中医辨证论治需结合辨病的重要论述。历代本草方书中有大量的有关针对病、证、症的方药运用记载,表明一些针对某些病/症有特效的专药和专方或针对基本病证或病机的通用专药或专方确实是实际存在的。古今验案中不仅有大量的因证选方用药的效验案例,而且也有大量因病或因症的治疗案例,现代一些著名医家医案中,以专方专药辨治为背景的病证结合的遣药组方或以方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为依据的西病中证结合的组方配伍的案例更是显而易见。上述考察到的有关中医病证诊疗的发展演变线条、历代医家有关病证辨治结合的理念、本草方书中大量涉及主病、证、症的专方专药以及体现出的病证症与专方专药结合统一的临床验案,可以成为“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成立的有力证据。“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强调了在辨识病证症关系的基础上,将辨证论治的用药与病症的专药专方用药结合起来,综合整体考虑遣药组方的一种思路。该组方模式作为对传统“君臣佐使”模式的一种补充,充分体现了中医标本缓急及其主次兼顾的整体调节观,与正在发展的病证结合辨治的现代中医治疗学理念相合,将成为现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生临证组方配伍的重要工具。该组方模式对于促进病证结合辨治的研究、丰富方剂学制方理论及提高临床创制新方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中医方证相关的原理,提出运用“因病-因证-因症结合”组方模式所涉及到技术要点:辨病/证立法(病、证、症及其主次关系辨识与标本缓急治疗策略及主次兼顾统一的组方方案)和方药配伍(因病、证、症的专方专药选配)二个方面。文中还结合目前临床病证辨治的基本经验,归纳出该组方模式的三种基本操作类型及要点,并从手头可利用文献中整理出部分因病、因证、因症的专方专药,以为该模式的进一步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