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於一項發音實驗和兩項問卷調查,考察粵方書背景學習者,在普通話學習的初、中、高三個學習階段中,發音時聲調的實際表現和規律、聲調符號從視覺上帶給她們的影響以及她們對聲調的感知。採用表現分析的方法,對語言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的表現進行共時和歷時的全面分析。不但包括偏誤的部分,也包括正確的部分,客觀描述初、中、高三個學習階段中學習者使用目的語的實際情況,從學習者的習得角度探討其表面現象背後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我們設計了兩份評分式調查問卷和一張發音調查表。發音調查表分為兩份,一份標註聲調,另一份則沒有標註聲調。所有的被試者都是由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開設的普通話系列證書課程的初、中、高三級中的任教女教師和女學員裡隨機抽取。發音實驗先由學習者隨機抽取材料朗讀并進行錄音,然後由母語者進行記錄和評價,再請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一起進行抽樣評價,以確保可信度。考察發現:1.粵方言背景學習者在普通話四個聲調的習得上呈現出有規律的表現,偏誤是其中較突出的表象,而且很可能與學習者的母語即粵方言聲調特點緊密相關;2.在教學和習得過程中,聲調教學難度感知和習得難度感知呈現出不對稱的現象。我們推測是因為學習者的感知是分階段性的,動態的,而教師的教學感知則是全面性的,整體的。這反映在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特別是習得者的雙音節聲調難度感知有所調整,最終向教師的整體教學難度慼知靠攏;3.我們由問卷調查統計和發音實驗中發現,習得者的聲調難度感知與習得順序有關,并互相影響;4.標示聲調有利於學習者對聲調的習得,能夠更多地調動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的知識,單音節的習得以初級學習者表現較為明顯,而雙音節則以中級學習者表現較為明顯;5.在雙音節詞語中的聲調組合關係,不但包含聲調問題還有變調的問題,我們考察,到學習者四個聲調組合中的難點并進行分析,做為粵方言背景普通話雙音節詞語聲調教學中的參考重點,并希望可以延伸至三音節、多音節詞語和語流中的聲調教學;6.此外,初、中、高三級的學員隨著學習時間的增加,聲調習得的水平逐步提高。這也肯定了本學院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工作。根據以上的表現,我們推斷粵方言背景的學習者學習普通話時,首先根據其母語聲調特徵建立一個聲調原型,隨後在習得過程中不斷修改其設定的聲調原型,并逐步向目的語聲調特徵靠近。針對這個不斷修正的習得過程,教師要做的就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不同的感知渠道,減低學習者對聲調的難度感知,并利用正遷移,減少負遷移和過度泛化,不斷刺激和協助學習者,加快他們建構聲調原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