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1世纪以来,中国画艺术受西方艺术观念、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的影响,发展出一批利用西画的观念来有目的地处理中国画空间的若干画家,并出现了一批新颖的艺术作品。其中,表现矛盾空间的作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所论述的矛盾空间与传统意义上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稍有不同,本文所研究的矛盾空间是在平面中营造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或想象空间与真实空间等共存的、具有辩证对立关系的矛盾空间,是具有错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画艺术受西方艺术观念、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的影响,发展出一批利用西画的观念来有目的地处理中国画空间的若干画家,并出现了一批新颖的艺术作品。其中,表现矛盾空间的作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所论述的矛盾空间与传统意义上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稍有不同,本文所研究的矛盾空间是在平面中营造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或想象空间与真实空间等共存的、具有辩证对立关系的矛盾空间,是具有错位、多视角、多维度空间相互组合特征的假设性的矛盾空间。文章从矛盾空间的概念解析入手,结合笔者以“矛盾空间”构图形式进行创作的中国画作品的实践经历,论述了“矛盾空间”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和借鉴方式。第一部分将“矛盾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归纳,将西方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矛盾空间”分为超现实空间、互斥空间、运动空间以及多视点空间共四类空间,分别列举了与之相对应的四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案例,分别描述其所代表的矛盾空间形式、表现特征与构成规律。第二部分从矛盾空间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和表现特点的角度对文章主题进行详细阐释。矛盾空间的表现方式体现为“主动表现”、“画面留白”以及“去光影”三种方式,而表现特点则呈现出“时间流动性”、“非固定视角性”以及“非线性透视性”三个特性。进而以徐累、姜吉安、郝量、刘庆和、李津等几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为主要分析对象,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画中的矛盾空间的实践。第三部分从笔者在《失根》系列的毕业创作过程中对于矛盾空间的分析、体会和运用过程等展开详细解说。创作的详细过程从立意到画面构成,再到表现技法,都以“矛盾”为中心展开描写,在创作中体会出创作的艰辛与喜悦,明白临摹借鉴前人优秀作品的重要性,也因此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毕业论文与毕业创作扮演的也同样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角色,用理论知识支撑创作理念,同时也在创作中总结理论经验,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最后总结了笔者的毕业创作为中国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拓展了中国画中矛盾空间的表现技法,也将矛盾空间的理念表达的更加清晰。将西方现当代的空间表达方式借鉴于中国画中,使中国画的空间表达形式更加丰富,融合了东西方的审美趣味又使得中国画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更好地走向世界。经研究得出结论,早在西方出现矛盾空间这类图式之前,中国画就已经具备了多种矛盾空间的表达形式,但由于缺少理论记载,此类空间被画家作为共同的绘画经验传承于后世。中国画在影响西方绘画之前已具备相对完整的矛盾空间表现方式和独有的表现特点,现今,中国画中的矛盾空间的表达方式也随着艺术观念的深入而愈加丰富。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的扩张,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了解别的文化更有兴趣。这让对翻译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一边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和风格特征,一边将译文符合目标读者阅读习惯。译者在担心失去原文特征和风格时容易导致质量不够好、使用直译法的译文。本论文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黄大年》翻译项目为例,先介绍翻译项目背景和文本特点,提出案例中翻译难点:中国文化特色词语表达处理;中国写作风格的赘余和模糊性;
近年来,全球面临着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等严重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增长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气候环境的变化趋势已经导致包括自然资源要素、粮食品种以及种植制度等在内的多个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并可能造成粮食减产等不利于我国的粮食生产的形势。与此同时,在当前我国逐步加大粮食市场对外开放力度
课堂学习目标管理就是一种依据学习目标进行管理的管理方法。新教改以来,初中教材的知识量一再增长,加上G市要求全科开考,使初中教学节奏日益加快,城郊初中生的考试成绩和城区成绩差距日益明显。课堂学习目标管理聚焦学习目标为城郊初中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城郊初中教师的有效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本研究按照新手-熟手-专家的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聚焦到6名城郊初中教师身上,在访谈-文本分析-课堂观察的基础上,
理雅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系统地翻译了中国的儒家经典,名为《中国经典》,其中第二卷是《孟子》。理雅各为《孟子》译本撰写了长达123页的学术绪论。笔者选择其中的核心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约15000字)进行了翻译实践。该部分为理氏对孟子思想及其影响的介绍和评论。为了增强说服力,理氏广征博引,除《孟子》篇章外,还有更多其他古籍的内容。毫无疑问,翻译这样一部学术作品,难度很大,译者不仅需要熟悉《
文言文,是镶嵌在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是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凝练神秘;是古代人们在政治、历史、文化等活动中的智慧结晶,晶莹剔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他们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1]她的这段话,精准的向我们传达了一个讯息——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一定会与这种语言背后的某种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考核指标(医疗机构)》的颁布,医院人文关怀服务日益重要。血液病患者大多住院时间长,因治疗身体承受呕吐、脱发、出血等各种风险,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治疗期间的问题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工作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者可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服务以改善其现有状况,病友组织是其中之一种有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生动、精练的特点,因而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里。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特有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不同的语言版本有助于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而隐喻产生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够体现鲜明的语言文化特点,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意义重大。本文是运用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隐喻翻译理论,对美国作家安德鲁·西恩·格利尔(And
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应急是在地震灾害应急期及时获取灾情信息并做出相关对应措施,以减少地震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震应急期,人们如何迅速做出有效的决策,将地震灾害伤亡和损失降至最低,是地震应急的关键。建立地震应急的用户模型,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特定需求进行空间信息组织,快速传递符合当前用户需求的空间信息,能够更准确、更有效地为地震灾害中不同用户提供空间信息服务,便于他们更高效的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地“雾霾围城”新闻频见报端,昭示着中国的空气质量状况正在不断地恶化,区域性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面对日渐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法律机制完善与否,对于指引我国空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制实践至关重要。伴随着中国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大气污染防治法》所确立的“点源防治”机制引起了各界的反思,国家与地方立法机关尝试从立
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是我国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矛盾纠纷出现的频率逐年上升,类型不断复杂化,而目前农村社会调解机制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困境,部分纠纷矛盾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以农村转型期为社会背景,以位于华东地区的A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村纠纷的类型以及数量上的变化,对目前A村纠纷调解机制的困境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