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雇佣制度是一个出雇佣管理理念、雇佣管理模式和劳资关系等构成的综合体。它既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通过对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更清晰地了解日本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企业雇佣制度的变迁过程。本论文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营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纵向考察日本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雇佣制度的发展过程,从中了解到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出现是以近代化工业与传统工场手工业的并存、近代观念与传统理念的共生为历史前提条件,它的发展变化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工人维持基本生活、争取基本权利的需要;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发展;经济坏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集团主义、耻感文化、恩情主义等传统文化因素。其中,前三者是能动性因素。在能动性因素中,资本和国家权力起到主导性作用,而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则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具体而言,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经历了五个发展期,即江户时代的萌芽期、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之前的初始期、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至1937年战时体制形成之前的家族主义经营时期、1937年战时体制形成之后至日本战败为止的国家权力统制期、战后的再生重组期。在这五个发展期,雇佣制度分别表现为前近代型、原初型、家族主义经营型、国家权力统制型、协调型等类型。在上述各个时期,特别是从初始期至战后的再生重组期,资本和国家权力按照实际需要不断提出新的雇佣理念,调整着终身雇佣原则和短期雇佣原则、年功主义原则与能力主义原则的关系,影响着劳资关系,使得雇佣制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初始期,企业经营者本着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与蓝领工人之间建立了以低工资和高强度劳动为特征的“原生劳动关系”,或是通过包工头建立间接劳资关系,一些从商家演变而来的企业对部分白领阶层继续沿用江户时代的别家制度和年功主义晋升制,雇佣制度在各行业和各企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家族主义经营时期,一部分大企业的经营者提出家族主义经营理念,对熟练工人实施终身雇佣和年功主义工资制,并建立了内部培训制度和福利制度以及工厂委员会制度,试图缓和劳资矛盾和对抗行业工会;国家权力统制期,国家权力基于统制理念,开始限制工人的流动,推行以年龄和家属人数为标准的生活工资制度,成立产业报国会,开展旨在稳定劳资关系和强化劳动统制的产业报国运动。可以说,经过战前三个时期的发展,终身雇佣制和年功主义工资制愈发受到重视,企业内工会的雏形也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战后,在民主化改革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终身雇佣原则和短期雇佣原则、年功主义原则和能力主义原则、企业内工会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企业雇佣制度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日本企业雇佣制度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企业雇佣制度是建立在封闭的内部劳动市场的基础上,企业内部秩序具有明显的等级性,雇佣理念和雇佣模式中贯穿着日本式家族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