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蒋子龙的改革叙事

来源 :湖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蒋子龙的改革小说创作经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其改革叙事有内在的调整和进步,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进步性体现在蒋子龙在改革叙事中不断地调整自我创作,叙事焦点由“改革”到“人”的转移,越来越注重改革中的私化个体;局限性在于蒋子龙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此前“文革”文学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导致改革文学存在价值观的危机。蒋子龙在叙写改革时,不断地求新求变,这使“改革”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但精神内核的局限性限制其创作才能的发挥,也造成改革文学普遍的价值观扭曲问题。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对蒋子龙的改革叙述作总体性描述,指出其与八十年代改革叙事的关联。第一章讨论蒋子龙前期重要作品《机电局长的一天》,其对“改革”的双重描写,改革者形象、性格及管理方式初步成型,因而具有“起源”性意义。第二章重新解读经典文本《乔厂长上任记》的“改革”叙事,认为其以二元对立的模式结构改革故事和塑造改革者,存在英雄崇拜和权力失衡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与“文革文学”的内在逻辑相关联。第三章根据改革者身份由老干部向青年的转变,女性之于改革的功能意义,蒋子龙对青年身心健康的重视,表明改革价值观的进步即开始关注私化的个体。第四章指出蒋子龙在改革叙事阵地转向农村后又回到熟悉的创作路径,改革者的私欲开始膨胀,权力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改革带来的问题开始逐步呈现。结语指出由写近乎完人的改革英雄到多彩性格的私化个体是蒋子龙改革叙事的进步,而偶像崇拜、个人强权等价值观的缺陷则是蒋子龙及其同时代改革作家共同的艺术痛点。
其他文献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机构对人才输出质量比上一时期更为重视。培养具备何种能力的学生、如何培养与调整成为高等教育聚焦的问题,该问题驱使高等教育评估范式由“输入”转向“输出”,继而学习成果评估得到高等教育机构的追捧,各国先后开发并实施了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项目,其中,较为突出的为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估升级版(CLA+)”。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在探究CLA+的产生与发展、实施方法、与CLA多层面对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篇连贯受到了学者们不同程度的持续关注。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的衔接》一书的出版,真正引起了学者们对衔接、语篇连贯概念和语篇连贯相关问题的重视且奠定了语篇连贯研究的理论基础。自此,语篇连贯研究开始基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向其它方向发展延伸,且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跨学科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兴起得到了逐步的深化发展。但是,前人研究大都侧重于连贯的理论阐述和理论成果的系
传统隐喻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因此,早期的隐喻翻译研究主要围绕隐喻的修辞技巧来讨论。而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则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并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详细论证了人类大部分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建构了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概念隐喻的提出不仅为隐喻研究提供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能量医学:科学又神秘的疗法》一书的第一章。该书由针灸和中医博士吉尔·布莱克韦(Jill Blakeway)著,并于2019年由哈珀波出版社出版。根据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原文属于信息类文本。原文存在能量医学相关的专有名词、被动语态、双重否定句和较多长难句,所以译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用针对性的翻译方法解决翻译难点,重点关注目标读者,力求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本篇翻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的英文原文节选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工智能、思维和社会小组的负责人苏珊·施耐德(Susan Schneider)的著作《人工智能化的你:人工智能及思维的未来》(Artificial You:AI and the Future of Your Mind)。作者用科学严谨且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AI的意识、人类与AI结合的可能性及相关难题。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译者运用多种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节选自南希·韦伯斯格里森(Nancy W.Gleason)编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该书探讨了高等教育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笔者选取第七章为翻译章节,该章以新加坡为例,详细描述了新加坡政府推出的三项基于教育的倡议,以解决第
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选自《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互联互通面临困境:从土地和地理空间信息角度提升城市和农村抗灾能力》中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介绍空间技术支持给全球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带来的好处,以及空间技术支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7个目标的关系。本报告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翻译文本进行分析,找出文本的特点,并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下,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运用增译、减译,分译,合译等翻译技巧,改变句段形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选自《我们为何失眠》(Why Can’t We Sleep)中第八章至第九章,主要阐明与睡眠相关的问题。人们对睡眠的认识不断加深,却依旧面临着各种睡眠问题。作者通过介绍与睡眠相关的事物如创伤和梦,揭示出睡眠背后的科学依据,最后作者从不同方面给出了摆脱失眠的建议。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本划分类型,原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应采取交际翻译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以主要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原文为《癌症革命》(The Cancer Revolution)一书的第八章。本书是介绍癌症及帮助癌症治疗方法的科普读物,从医学角度解释了癌症的根源、诊断及治疗,并介绍了常规治疗方法之外的预防、治疗方法。本翻译项目选择的章节主要介绍压力对癌症的影响,以及瑜伽、太极、气功、芳香疗法及情绪疗法等减压方法。报告作者所选原文为科普文,目的是向非专业人士介绍专业知识,内容严肃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原文选自吉尔·布莱克(Jill Blake)编著的《能量医学:科学又神秘的疗法》(Energy Medicine:The Science and Mystery of Healing)中的第二章“连接的科学性”(The Science of Connection)。节选章节主要介绍科学界发现电磁场进而研究量子物理的过程,转而联系作者个人经历与看法,寻求科学与能量医学之间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