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miR172c在根系结瘤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er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重要经济作物,根瘤共生固氮直接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因此,大豆结瘤和生物固氮一直是植物学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但是,由于大豆基因组复杂,测序工作2010年刚刚完成,遗传转化困难等问题,至今我们对大豆共生固氮调控的分子机制还知之甚少。miRNA是一类长度只有21-24nt,在转录后水平调控生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的非编码小分子RNA。最近在根瘤菌侵染的根和根瘤中都发现了miRNA,其中几个miRNA过表达后改变了根瘤的数量,但这些miRNA如何调控根瘤发育,是否影响固氮效率也未见报道。miR172是一个保守的miRNA家族,在拟南芥中通过靶向AP2和AP2-Like基因在花器官发育、开花时间以及时序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室前期基因表达和Solexa数据结果发现大豆miR172c在功能根瘤中的表达量很高,推测miR172c可能在根瘤发育和固氮效率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本研究中,首先利用启动子连接GUS报告基因对miR172c在组织化学水平的表达模式做了分析,发现miR172c在根中柱鞘、皮层、表皮和根毛均有表达,其中在中柱鞘和表皮中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幼瘤和成熟根瘤中的表达主要在中央的类菌体细胞中。在侵染前以及侵染后1、3、7、14、18和21天的大豆根组织中,miR172c在根瘤菌侵染后表达上调,侵染后14天达到最高峰后表达量下调。在此期间,miR172c在侵染后根瘤原基分裂分化形成根瘤的关键时期(侵染后3天到7天)的表达量变化最大,说明miR172c可能在根瘤原基的分裂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进一步转基因研究结果发现,过表达miR172c导致大豆根系结瘤密度显著加大,根瘤数目比对照增加平均2.2倍。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miR172c在根瘤发育中的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以及5RACE验证,确定了5个miR172c的靶基因,并对5个靶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以及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做了分析,推测glymal2g07800很可能作为miR172c一个重要靶基因介导其对根瘤发生及数量的调控,并暂时命名为GmNNC1(Nodule NumberControl1)。对pGmNNC1::GUS转化根及根瘤染色分析显示,该基因在根中主要分布在中柱中,但是根瘤菌侵染后,其表达在表皮、根毛中也有表达。过表达miR172c的转基因根中GmNNC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说明miR172c在mRNA水平调控该基因。非常重要的是,GmNNC1基因的RNAi转基因毛状根的根瘤的密度和数目也大幅度增加(平均是对照的1.7倍),比miR172c过表达后对结瘤的影响要稍低。这些结果说明GmNNC1基因是miR172c调控结瘤过程的最主要的靶基因,但不是唯一的靶基因。   NFR1(Nod-Factor Receptor1)和NFR5作为结瘤因子受体参与豆科植物对结瘤因子的响应,在调控大豆根系结瘤和根瘤数量中起关键作用。为了探讨miR172c是否参与NFR介导的根瘤发生的信号途径,我们在NFR1α和NFR5α功能缺失突变体nod49和nod139根瘤菌侵染后6天的根和叶片中检测miR172c的表达,发现在根组织中miR172c在nod49和nod139的表达相对野生型分别下调了28%和72%,在叶组织中,miR172c在nod49中的表达相对野生型下调了38%,而nod139的叶片中miR172c几乎不表达。表明miR172c在根瘤菌侵染后的诱导表达受NFR基因调控,尤其是NFR5α基因。   土壤中的氮素水平和根瘤的共生固氮过程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为了分析miR172c对结瘤的调控是否受到氮素水平的影响,我们对不同氮素水平下miR172c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根组织中,miR172c在野生型Bragg中低氮与正常氮条件下的表达量没有变化,对低氮不响应。在突变体nod49和nod139中低氮处理下相对于正常氮处理分别下调了33%和48%;在叶组织中,miR172c在Bragg中低氮条件下表达水平上调了90倍,而在nod49中表达水平只上调了4.4倍,在nod139中表达量反而下调至正常氮条件下的6%。这表明miR172c对低氮的响应发生在叶片中,而且这种响应是依赖NFR,尤其是NFR5α基因的。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miR172c是大豆结瘤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因子,它受结瘤因子受体NFR基因调控,并主要通过负向调控靶基因GmNNC1,影响结瘤的密度和数量。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丰富我们对大豆miRNA功能的认识,尤其是对miRNA调控大豆结瘤的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蓝藻和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对方及其他水生生物。浮游动物通过取食控制蓝藻生长,而蓝藻作为低质量食物又抑制浮游动物取食。浮游动物对
现存有将近一半的脊椎动物都为辐鳍鱼类,它们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关于辐鳍鱼类各主要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低损耗通信用石英光纤诞生以来,光纤光缆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关键部件,且其应用不断拓展至航空航天、军事、工业、医疗和传感等其它领域。传统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3.87亿,占成人比例的8.3%。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并造成极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与常规外源胰岛素替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引起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非洲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时期被发现,是目前所知最为致命的人
一束线偏振光经过非均匀介质时,由于自旋轨道耦合的作用,自旋方向相反的光子会在垂直于入射面的方向发生横向分离,从而朝相反方向漂移并分居在传输光束的截面两侧,这就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光子自旋霍尔效应。光子自旋霍尔效应是一种潜在的精密测量工具,其在探测微结构材料结构参数变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本文基于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弱测量模型,建立空白棱镜界面的高斯光束传输模型,研究光子自旋霍尔效应中弱测量的最佳
磁驱动微执行器是一种重要的微执行器。与静电驱动相比,磁驱动具有一些无可替代的优点,例如:是电流控制型器件,不需要产生高电压的设备、能提供较大的驱动力或力矩、行程长等
神经电极广泛用于神经信号的探测和神经组织的刺激,甚至用于神经修复和神经假体,在神经科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探测神经信号工具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探测神经信号或刺激神经组织的方式不同,需要的神经电极或探针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微电子工艺技术拓展了神经微电极的制作途径,神经微电极从原来的金属丝和玻璃管微电极,发展到了硅基微探针和基于高分子材料的微电极。本文提出了一种制作神经微探针阵列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