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保证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和种植方法的科学合理是当前我国所提倡的。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在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虽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
【基金项目】
:
半湿润区北部耕层调控与群体优化玉米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8YFD0300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保证农产品的高产稳产和种植方法的科学合理是当前我国所提倡的。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素有“黄金玉米带”的美誉。在政策改革的影响下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虽有所缩减,但仍然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饲料来源。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提高玉米产量保证玉米质量是当前玉米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吉林省多数地区还是选用传统的农户种植模式,农民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约了吉林省玉米的经济增收的发展。因此,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需求,加快在吉林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开展玉米高效丰产种植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是大势所趋。本文利用吉林省榆树市玉米种植示范区展开实验研究,根据成本效益理论、生态效益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了秸秆还田种植模式和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这两种丰产高效技术模式,与传统的农户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进行指标选取,分析玉米丰产增效技术创造的农田综合效益并进行评价。通过对玉米秸秆还田丰产模式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比较,秸秆还田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14;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6;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0。各项数据均表明,秸秆还田的收益高于普通农户种植模式。有机肥调控丰产技术模式中,经济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1,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3;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生态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13;有机肥调控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标从2017至2019年,增加了0.23。有机肥调控模式下,吉林省榆树市玉米种植主示范区的收益更为显著。综合各项数据指标表明,与秸秆还田种植模式相比较,有机肥调控模式的收益更加明显,推广借鉴的意义更为深远。但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广也需考虑成本支出,秸秆还田模式的成本支出为8817元,而有机肥调控模式的成本为9447元。基于对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各方数据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有机肥调控模式与传统农户种植模式相比,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对有效的开展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初中男生进行脊柱测量,筛选出患有脊柱侧弯的学生。对其脊柱的认知情况以及生活方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脊柱认知情况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对脊柱侧弯的影响,为预防学生脊柱发育不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305名初中男生直立位检查、前屈试验、脊柱运动试验、俯卧试验、Spine scan测试以及Spinal
抒意性是在谈到中国绘画时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语汇。油画本是一种舶来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得以在中国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油画小品中的抒意性,以此来阐释《翠叶残》的创作表达。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以三位名家的油画小品为例,论述了抒意性在油画小品中的表达。这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加敏感和精准的把握。第三章是个人创作的艺术体会
南部县地处川北,境内多山,土地贫瘠,农业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当地盐业的盛行,并逐渐在清代形成了以农盐并重为主的经济结构。清初外省移民迁入,使南部县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文化也更加多元与复杂。而清朝历代知县对南部县进行积极治理,至今仍保存数量丰富的档案。《南部档案》中的资料主要集中于清后期。除损坏和遗失等外界因素外,清前期百姓因经济贫乏而忌讼也是原因之一。此外,自道光朝起,县衙告状中出现大量已被社会调解过
本文试图通过对位于山东省东部的样本村落Y村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对近些年来宗族在华北地区村庄政治和村庄治理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顺沿历史轨迹,重述文化谱系,通过实地探访,本文在分析宗族在文化及组织层面上的两重存在及其发展变迁的基础上,以乡村治理为落脚点,对宗族如何影响村庄公共物品的建设和提供,如何促进其从文化资源向治理资源的转化,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并积极对待宗族这种积极的社会资本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过往对史学文本翻译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史实的准确传达而忽略了对其中文学性的传神展现。丘吉尔的史学名著《英语民族史》作为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典型作品,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忠实与完整记录,又在其中彰显了作者本人出神入化的语言才能。本文以此书的第十五与十六章为例,将史学文本严谨的历史性和动人的文学性两者同时纳入考量,从英语文体学的角度对史学文本的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四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解读,从而形成对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也呈现出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势头。借助于信息网络的便捷与高效,此类犯罪往往呈现出破坏性大、范围宽广、隐蔽性强的特点,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无疑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案件审理时往往出现公诉机关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起诉但法院最终判处他罪的情形。1对此究竟以公诉机关提起的罪名处罚,还是以相关财产犯罪处罚,成为司法实践的难题。这源于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相关理论缺失。因此
我国的民间信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民间信仰体系伴随着社会经济变迁而逐步复苏。而民间信仰中的伦理道德,以及其背后的对世界的认知,至今依然存在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成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层问题。对民间信仰的研究,是真正理解当前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赵村作为研究地点,通过回溯村子的的历史,观察村里人的计时方式,参与他们的丧葬活动和祭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2017年间的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论文以学科理论,文艺学,教育学视角对2010—2017年间各高校蒙古文学学校教育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探究蒙古文学学科史发展规律和学科规训。论文的史料包括:2010—2017年间各高校的蒙古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蒙古文学学科硕士、博士培养方案以及导师队伍,蒙古文学课程教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论文由绪论,正文(一—三章),结语,附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于1933年发起了为期5年不同主题的“国货年”运动,其中1934年“妇女国货年”是唯一以性别定位的国货年。本文以此为案例,考察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女性解放,研究资料主要来源1934年民国报刊杂志和相关档案文献。通过阐述该运动的社会背景与展开情况,得出运动缘起于女性消费主体地位的提高,而当时盛行的崇洋风尚作为潜在矛盾,成为后续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运
计算机辅助口译训练,简称CAIT,指使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来辅助促进口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界对于技术工具在口译课堂训练中的使用有描述性、实证性与理论研究,对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环境及其使用效果的相关实证研究数量较少。在口译学习中,学生译员对于高质量自主练习的需求日益增加,如果计算机辅助自主学习环境能够提升自主训练体验与效果,将会促进口译教学与实践的多样性发展。本研究旨在研究计算机辅助环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