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IFF)是指从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外侧壁危险型IFF是指骨折线累及小转子及部分大转子,但未累及外侧壁解剖位置的顺转子间骨折,该型由于外侧壁较薄弱,术中及术后容易出现医源性外侧壁破裂。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Inter TAN Hip Fracture Nail,Intertan)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疗效及风险,评估两种髓内钉固定术的疗效及“完整的外侧壁”对于外侧壁危险型IFF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外侧壁危险型IFF术式选择及术中能有效保护“外侧壁”的措施。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就诊于吕梁市人民医院骨科的51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其中,PFNA髓内钉组(PFNA组)26例,Intertan髓内钉组(Intertan组)25例。并分别记录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医源性外侧壁骨折、术后螺钉切出)、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末次随访髋关节恢复量表functional recovery scale,FRS)评分。使用以上指标,评估两种髓内钉固定术的疗效;进行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患者与未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患者的末次随访髋关节FRS功能评分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确定“完整的外侧壁”对于外侧壁危险型IFF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结果:1.共纳入51例外侧壁危险型IFF患者,其中PFNA髓内钉组(PFNA组)26例,Intertan髓内钉组(Intertan组)25例。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5个月,平均(27.5±9.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患侧、手术时机、AS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具有可比性。2.PFNA组手术时长较Intertan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术中出血量较Intertan组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3.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及末次随访中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4.Intertan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发生率(8%)与PFNA组(7.7%)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Intertan组术后三月复查螺钉切出1例(4%),PFNA组术后一周螺钉切出1例及术后三月复查螺钉切出2例,Intertan组螺钉切出率(4%)低于PFNA组(11.5%),差异有临床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Ρ>0.05)。Intertan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2%)低于PFNA组(19.2%),差异有临床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Ρ>0.05)。5.发生医源性外侧壁骨折患者较未发生者,末次髋关节评分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FRS评分与医源性外侧壁骨折呈负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50,p=0.12,<0.05)。结论:1.在外侧壁危险型IFF的治疗中,PFNA髓内钉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较Intertan少;而Intertan髓内钉术后螺钉切出发生率低于PFNA,且末次随访髋关节优良率较PFNA髓内钉高。2.PFNA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耐受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长时间手术的患者;Intertan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可耐受长时间手术且对于术后生活质量期望较高的患者。3.PFNA及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IFF均可能出现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且出现医源性外侧壁骨折的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