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在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的主要病因来源心房结构的改变,其中主要包括结构异常以及心房电生理异常。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在维持心房行使其正常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的改变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mRNA测序系统性筛选出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并在心房肌特异性表达基因群中挑选出在房颤组织中有差异性改变的基因,从有效挖掘房颤的治疗靶点。方法:通过对正常组织的心房和心室以及在具有房颤疾病的心房组织进行高通量mRNA测序分析寻找靶基因。通过实时mRNA定量,免疫荧光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评估。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在体靶基因的敲除或者过表达,从而评估靶基因在心房重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从机制层面上,通过对转基因小鼠的心房组织进行mRNA测序分析,有效揭示靶基因所涉及的主要通路。利用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活性测定,实时定量PCR,免疫共沉淀,蛋白免疫印迹,病理切片染色以及siRNA转染技术等细胞学,生物分子学以及生物化学技术对靶基因在调节心房组织的重构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验证。结果:通过高通量的mRNA测序分析发现共有65个基因在心房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中相对于房颤组织中有显著差异的基因共有6个(5个上调,1个下调)。结合既往研究,我们发现CIB2基因可能在心房组织重构中具有潜在的调节价值。利用转基因技术,发现CIB2基因敲除可以加重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而过表达CIB2基因则有效抑制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的持续时间。通过对CIB2基因敲除或过表达的房颤组织进行高通量mRNA测序结果分析,发现CIB2基因可能通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抑制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易感性)及其持续时间。在细胞学水平上,我们发现CIB2可以抑制CIB1介导的Calcineurin的细胞膜定位,进而抑制心房肌细胞内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防止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进入细胞核,从而有效抑制心房肌的重构。结论:在房颤组织中,CIB2下调可以促进钙调神经磷酸酶的细胞膜定位,从而活化Calcineurin,继而导致心房重构,促进房颤的发生。通过过表达CIB2则可以有效抑制房颤发生。综上所述,通过开发新药物或者基因技术改变CIB2的表达量可能成为未来治疗房颤的新治疗手段。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研究对象,围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及该治疗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风险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MUC16基因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疗效的关系以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cytotoxic T-lymphocyte 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
第一部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大分割放疗(hypo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HFRT)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但分割方式与放疗诱发的淋巴细胞减少(radiation-inducedlymphopenia,RIL)的关系尚不明确,RIL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分析RIL是否受到放疗分割方式的影响以及RIL是否影响乳腺癌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目前已经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全球大流行,根据WHO的报道,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4月19日晚上10点28分,全球共有141,057,106确诊病例,其中3,015,043死亡病例。其病原体为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与其他病毒相比,SARS-CoV-2引起的天然免疫应答较弱。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SARS-CoV-2与宿主天然免疫之间的相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率约为6%~20%,以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表现和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高度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性,可以损害早期胚胎发育,影响妊娠结局和后代健康,其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完成PCOS小鼠模型卵母细胞及着床前胚胎mRNA表达图谱,探索PCOS卵母细胞影响着床前胚
研究背景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AM)是常见的一种妇科良性疾病,其可引起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过多、以及生育力下降,严重影响生育年龄女性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但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关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已有很多相关研究,但目前依旧缺乏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尚需进一步探索其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五,致死率排名第三的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医疗在不断发展,针对胃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但是由于肿瘤存在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使得胃癌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不及30%。目前认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亚型,其与肿瘤转移、复发和耐药等恶性行为息息相关。由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使得肿瘤细胞群体呈现出干性特征,促使肿瘤出现一系列恶性事件。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将胃癌细胞系SNU1
背景和目的: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临床效果不佳、预后差。目前,通过整合基因组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胃食管交界处癌遗传学特征,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有效治疗靶点的研究相对较少。我们前期对89例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癌与配对正常组织样本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了 124个拷贝数扩增并高表达的基因。随后通过基于siRNA文库的高通量筛选鉴定出影响肿瘤增殖能力最显著的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病率逐渐增长,但其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足10%,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虽然胰腺癌化疗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其疗效仍不理想,有效率也仅约为40%。PDAC患者急需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程序性死亡1配体1(programmend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最具侵袭性的鳞状细胞癌之一,排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六位。我国是ESCC的高发区,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病例,死亡率排全国癌症的第四位。由于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和精准医疗方法,E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可特异性地诱导食管上皮发生癌变,利用NMBzA构建的大鼠食管癌模型是ESC
第一部分题目:疗前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基于双中心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系统性免疫炎性指标(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在非转移性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了 839例来自两个独立医疗机构的非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数据。其中,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的459例患者定义为训练队列,将中山大学肿瘤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