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近50年随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生态退化及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我国受旱面积呈显著上升趋势,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约50亿公斤。关于如何有效的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科学家和农业经营者共同关心的焦点。
农业旱灾是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旱灾系统的恢复力研究强调人类自身行为对旱灾的适应、调整,抵抗、防御和恢复的作用,对改进区域农业旱灾风险综合管理,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选取地处华北地区干旱和水环境退化严重的灌溉农业区邢台市为研究区域,分别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探讨了影响区域农业旱灾恢复力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然后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纪初各选取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共九个特征年份,在此基础上以县域为单元,对邢台市各县在特征年份中的农业旱灾恢复力进行了评价,提出增强农业旱灾恢复力的措施,以期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旱灾减灾政策的依据。
研究表明:
(1)在县域尺度上,以生长季或年为时间段,邢台市农业旱灾恢复力的总体水平在提高,但区域差异在增强。邢台县、沙河市、柏乡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宁晋县、清河县、临西县的旱灾恢复力提高较快且恢复力总体水平较高。临城县、巨鹿县、威县、广宗县的旱灾恢复力提高较慢且恢复力总体水平较低。由此显示出人均纯产值、非农收入及灌溉设施建设的区域差异增强是邢台市农业旱灾恢复力区域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的主因。
(2)丰水年间,在恢复力水平总体提升的基础上,柏乡县、清河县、宁晋县、隆尧县、任县、南和县、邢台县、沙河市的恢复力值提升较快;平水年间,柏乡县、宁晋县、隆尧县、沙河市、清河县、临西县的恢复力提升较快;枯水年间,宁晋县、柏乡县、隆尧县、清河县的恢复力值增加较快,其它县(市)增幅减小。分析表明因宁晋县、柏乡县、隆尧县、清河县具有较完善的灌溉设施,且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等,所以能保持较稳定的旱灾恢复力增长。其它县(市)的旱灾恢复力均不同程度的受降雨影响,而呈现出不稳定增长的态势。
(3)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制约着农业旱灾恢复力,但社会经济因素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较大的调节作用,其中人均纯收入及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是影响农业旱灾恢复力的重要因素。
(4)农业旱灾恢复力的提高措施分为综合调控和分区建设两部分。
综合调控是从全市系统控制的角度,对邢台市农业旱灾进行全面诊断,利用政策法规、水价、农业旱灾保险、科学技术及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全面减轻农业旱灾系统压力。
分区建设则考虑到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旱灾恢复力的措施。西部山区多级恢复力区应大力发展雨水收集项目;多发展林果业及畜牧业;此外应注重矿产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的修复,以防止水土流失对干旱的强化。中部平原中高恢复力区应结合本身较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生产一体化经营,提高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因该区已出现地下水漏斗,政府应酌情限制地下水的使用,完善节水设施的配置以保护生态环境。东部平原多级恢复力区应加大改良土质的力度,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以提高土地生产力;选择耐旱品种及建设节水设施以保护地下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