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升高,而临床上对于NAFLD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有效且低副作用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使NAFLD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在NAFLD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伴随肝脏脂毒性,这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和脂滴的堆积密切相关,并可发展成为脂肪性肝炎(NASH)、肝脏纤维化,甚至引发肝癌。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是从甘草中提取出来并经过异构化和成盐作用形成的一种1 8α次甘草酸,属于第四代甘草酸制剂,目前在临床上主要以注射剂的形式被广泛用于辅助治疗由化疗、手术等造成的肝损伤,但尚未被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本研究发现,肝细胞(HepG2、LO2、AML-12和肝原代细胞)在游离脂肪酸(FFA)刺激下会产生大量脂滴,加入异甘草酸镁可减少细胞中的脂滴并降低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FFA刺激产生的ROS,进而降低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使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能促使小鼠体重增加,并在肝组织中堆积大量脂肪。而腹腔注射异甘草酸镁组的小鼠与只使用高脂饲养的小鼠相比,体重明显降低,且肝脏中脂肪堆积减少,肝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异甘草酸镁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探索异甘草酸镁作用机制,本研究发现异甘草酸镁可以诱导脂肪化肝细胞和小鼠肝组织发生自噬,且细胞中的脂滴与自噬体和溶酶体存在共定位。在使用自噬抑制剂氯喹(CQ)抑制自噬流或使用siATG5干扰自噬体形成的情况下,异甘草酸镁抑制作用降低,且肝细胞的炎性程度也会增加。表明异甘草酸镁可以通过增强肝细胞自噬发挥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异甘草酸镁也可以调节HSL、ATGL等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说明异甘草酸镁可以通过多种生物学机制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脂滴清除。mTOR是rapamycin的靶点,参与感受细胞中的激素变化、氨基酸变化或ATP变化等而触发自噬。本研究发现,异甘草酸镁能通过AKT途径负调控mTOR通路;且在脂肪化的肝细胞和高脂喂养的小鼠中,加入异甘草酸镁仍能够负调控mTOR,提示异甘草酸镁是通过抑制mTOR表达来触发自噬。但本文研究发现mTOR途径的抑制与异甘草酸镁引起自噬现象的发生并非同步,说明mTOR途径并非异甘草酸镁触发自噬的唯一途径,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的创新点是:(1)将异甘草酸镁应用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扩大异甘草酸镁的临床适应症范围;(2)发现异甘草酸镁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下可以触发自噬,并阐明自噬作用与脂滴清除间的关系;(3)初步探索了异甘草酸镁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诱发自噬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增拓展了异甘草酸镁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异甘草酸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