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雄性不育是生产杂交小麦种子的途径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小麦雄性不育特性和成因对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普通小麦014-459来源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4和普通小麦品系绵980127的杂交后代,其与不同基因型的普通小麦杂交,杂种F1出现不育和可育两种情况。本论文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1)调查不同播期对014-459与不同小麦杂种F1结实率的影响;对014-459及其杂种的花粉育性、分子细胞学特征进行鉴定;(2)以014-459作母本,川麦55和绵08-9杂种F1作父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对不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3)对014-459、川麦55以及014-459和川麦55杂种F1开花前的花药进行转录组分析,寻找候选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播期下,014-459与川麦55的杂种F1表现出稳定的不育性状,其自交结实率低于0.5%。014-459与绵08-9杂种F1则部分可育,平均自交结实率为33.66%。014-459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正常。在绝大多数细胞中,42条染色体配对形成21对二价体,仅在少量的末期细胞中观察到微核现象。雄性不育的014-459/川麦55和可育的014-459/绵08-9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相似。因此,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不是014-459和普通小麦杂种F1表现不育的原因。2.以中间偃麦草DNA为探针,中国春DNA为封阻的基因组原位杂交证明014-459有2条染色体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时,荧光原位杂交表明其缺失了一对2A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014-459中的两条外源染色体能稳定的配对成二价体,表明它们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以St基因组DNA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St2-80作探针,证明该对染色体属于St基因组。利用PLUG(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landmark unique gene)标记分析表明该对染色体可能为6St。3.用SLAF-Seq-BSA(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技术进行相关基因的关联分析,将小麦染色体上可能与育性关联的基因区域缩小到三个区段。这三个区段均位于染色体2D上,具体位置分别是:1.67-17.58 Mb,有539个基因;62.59-63.73 Mb,27个基因;64.61-64.92 Mb,1个基因,三个区段共有567个基因。4.用材料014-459、川麦55以及它们的杂交不育F1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研究,比较三者之间转录组的差异,以期找到与育性差异相关的基因。在材料014-459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川麦55与(014-459/川麦55)F1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共同部分有2603个。根据对这些表现出差异的基因的注释,从其中筛选与目标性状有关的基因,结合SLAF分析得到的位置结果,初步确定与F1不育的关联基因是2D01G027900,GO注释号是0009753,功能是对茉莉酸起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