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姓是斯里兰卡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斯里兰卡种姓由僧伽罗种姓和泰米尔种姓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互有差异的种姓体系组成。它们均起源于印度,在斯里兰卡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并最终形成与印度种姓相异的、世俗化的种姓体系。在研究斯里兰卡社会结构变迁、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模式、信仰与价值观核心时,种姓是一个十分重要分析维度。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采用比较社会学的方法,阐释了僧伽罗族种姓和泰米尔族种姓的发展脉络,通过对比分析僧、泰种姓的异同,归纳斯里兰卡种姓的特点,深入探讨了斯里兰卡历史发展进程中种姓因素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总结斯里兰卡文化的总体特征。本文序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斯里兰卡种姓相关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斯里兰卡僧伽罗族和泰米尔族的形成过程中的种姓因素。这两个民族的先民均是来自印度、信仰印度教的移民,他们来到斯里兰卡的时候,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所以种姓不是斯里兰卡自身文明发展的产物,而是在民族形成之初,便已是社会结构中的主要因素。第二章具体论述了僧伽罗种姓和泰米尔种姓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种姓的具体形态与特征。僧伽罗种姓的结构呈现出与印度种姓截然不同的状态,即:婆罗门种姓彻底消失;农民种姓高维占据种姓阶序的顶端;种姓规范与社交礼仪相对弱化温和。而斯里兰卡泰米尔种姓由于始终保持印度教的信仰,无法向僧伽罗种姓那样发生质变。但在种姓构成上却呈现出于僧伽罗种姓相似的特征,即农民种姓维拉拉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农民种姓与婆罗门种姓地位差异,体现出斯里兰卡泰米尔种姓的世俗化倾向。高地泰米尔人作为工人被殖民者从南印度雇佣至斯里兰卡,由于长期被隔绝在茶厂、种植园中,他们的种姓体系十分松散且不完整,但种姓的等级观念和歧视依旧存在。第三章论述了斯里兰卡种姓产生的原因。佛教的传入让僧伽罗种姓摆脱了印度教的宗教内核成为纯世俗化的社会体系;但也正是由于佛教的某些特质,让种姓在印度教之外的土壤中具备生存下来的可能。僧、泰两个民族在几千年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发生碰撞、融合。泰米尔种姓与印度种姓之间的差异,也并不完全是脱离了印度的环境后自身发展和演变的结果,这其中僧伽罗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长达400年的殖民统治,让种姓在斯里兰卡先被人为的强化,后又被动地消失在了社会话语中,成为一种隐性的存在。而殖民政策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客观上进一步削弱了种姓。第四章论述了斯早兰卡种姓的特点。首先民族的差异和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造成斯里兰卡种姓内部的多元性。这些不统一性分别投射在种姓的本质、类型、阶序、关系、规则等等各个方面。其次,斯里兰卡种姓与印度相异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世俗化。僧伽罗种姓实现了彻底的“去宗教性”成为世俗的社会分工体系;泰米尔种姓虽然无法摆脱印度教的核心,但宗教意义与社会经济需要之间的分离,以及种姓结构的松散弱化均暗示着远离宗教性的世俗化倾向。第五章论述了斯里兰卡种姓对当代社会生活、政治以及民族争端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面,种姓所代表的血缘、身份与地位认同一直没有消失,在婚姻、交往、就业等各方面依然影响着斯里兰卡人的判断与选择;在政治方面,斯里兰卡家族政治的产生、政党及选举体制的运营背后都能看到种姓这只手的操控作用;在民族争端方面,泰米尔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及运动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种姓背景,而战后和平重建的过程中,种姓依旧在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秩序恢复进程中起到消极的作用。通过对斯里兰卡种姓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最终得出结论:斯里兰卡社会文化的特质决定了种姓存在的必然,而斯里兰卡独有的社会发展轨迹造就了斯里兰卡种姓有别于印度的显著世俗化特征。在斯里兰卡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种姓的影响始终存在,不过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种姓更多地对斯里兰卡的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