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国际上重要的候鸟越冬地。近十几年来都阳湖低枯水位提前,历时延长,极端枯水位屡创新低,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在低枯水位的影响下,鄱阳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水域面积呈逐年降低趋势,草洲面积不断扩大,作为鸟类生境的洲滩等水陆过渡带高程下移等。论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统计学、遥感、GIS和水动力模拟等方法,系统整合“水文节律驱动——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越冬候鸟生境景观演变”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对近30年来鄱阳湖湿地生态景观格局对低枯水位的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以下研究结论:(1)构建了影响鄱阳湖湿地植被景观变化的低枯水位指标体系,识别了不同植被群系最适宜淹水时长。根据水位对草洲面积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影响草洲面积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构建影响草洲面积的低枯水位指标体系。经分析得到,与草洲面积相关性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是:高水消落天数(MaxDay)、前40-50天平均水位(D50)、前70天平均水位(W70)、前60天平均水位(W60)、前80天平均水位(W80)、前90天平均水位(W90)。其中,高水消落天数(MaxDay)和前40-50天平均水位(D50)是影响枯水期草洲面积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高水消落天数(MaxDay)与草洲面积相关性最大,同时,当星子站前40-50天平均水位(D50)在9.5-11m范围内时,草洲面积增长缓慢,维持在1000km2左右,当D50突破该水位后,草洲面积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D50是影响草洲面积和湿地植被生长的重要水位。此外,根据生态阈值理论,运用高斯模型,分析了不同植被群系对淹水时长的响应特征。其中,苔草群系的最适宜淹水时长为110-190天,虉草群系为170-235 天,寥子草群系为 195-260 天,芦苇群系为 100-150 天,南荻群系为 70-115天,其它禾草群系为30-100天,其它莎草群系为125-175天。同时识别不同植被群系在不同高程带上的分布情况。(2)初步量化了决定鄱阳湖湿地生态景观多样性的水位范围。随着湖泊水位周期性丰枯转换,湿地景观格局也呈现年内周期性动态变化。从景观多样性角度来看,星子水位9.58m和14.52m对鄱阳湖湿地景观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湿地景观指数与星子水位相关性分析得到:当星子水位在9.58m时,景观多样性最高;当星子水位在9.58m~14.52m之间波动时,鄱阳湖景观多样性变化不大;当星子水位在14.52-15.55m时,景观多样性快速下降,不同景观斑块之间的分离程度降低,关联性增强,该水位波动范围对于整个鄱阳湖湿地景观多样性影响显著;当星子水位>15.55m时,景观多样性达到最低并保持不变。(3)揭示了生态敏感区湿地生态景观对低枯水位的响应规律。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蚌湖植被在低枯水位影响下,植被分布高程范围扩大,逐步向湖心扩散,湖泊沼泽化速度加快。都昌候鸟保护区在不同等级枯水情况下:星子站枯水(水位10 m以下)、严重枯水(水位8 m以下)和特别枯水(水位6 m以下),多宝子保护区均受影响最大。当星子水位在12m以上时,都昌保护区淹没面积达90%以上。在未来枯水情势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下,都昌自然保护区内洲滩淹水时长将进一步缩短,泗山子保护区内优势种将从苔草群系依次转变为其它莎草群系、芦苇、南荻和其它禾草群系,多宝子保护区优势种植被将从寥子草群系逐步转变为虉草群系、苔草群系、其它莎草群系、芦苇群系、南荻群系和其它禾草群系。然而,都昌候鸟保护区内以蓼子草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雁类数量众多,多宝子保护区内植被未来向中生和旱生转移可能造成雁类觅食栖息地缩减,进而影响都昌候鸟保护区内雁类数量和越冬候鸟种群结构。(4)初步建立了适宜于越冬候鸟保护生境景观的水位维持机制。论文通过建立越冬候鸟觅食栖息地与湖区水位的响应关系,识别了越冬候鸟不同越冬阶段适宜生境景观与水位的关系,得到以下初步认识:越冬候鸟在10月底~11月初的迁入阶段,湖区水位应该维持在11m以下,在12月中下旬鸟类种群数量达到峰值时,湖区水位应维持在7.6~8m范围内时可使候鸟觅食栖息地面积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