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神经心理测验和脑影像学手段深入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青少年反应抑制功能的差异及脑区激活状态的异同,以及相关因素特征。方法一、对符合DSM-V诊断标准的ADHD患儿(7-14岁)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匹配的健康儿童青少年进行临床资料、量表及测试评估,同时对父母问卷采集行为学数据。二、通过采集被试Go/NoGo范式下功能磁共振的数据,采用SPM8软件处理功能态数据,在个体水平分析阶段,定义正确NoGo、正确Go共2个条件,把所有正确NoGo减去正确Go条件,得到每一名被试的contrast图像。然后在组水平分析阶段,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作单样本t检验,得到ADHD组及对照组成功反应抑制时大脑激活图像。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析获得2组被试的组间脑激活差异。结果一、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ADHD组与对照组在年龄(t=-2.083,P=0.052)、总智商(t=-1.248,P=0.222)及性别(2=0.270,P=0.604)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ADHD组在Conners父母问卷的品行问题(t=5.114,P=0.000)、学习问题(Z=-10.309,P=0.000)、心身障碍(Z=-5.200,P=0.046)、冲动-多动(Z=-10.684,P=0.000)、多动指数(Z=-11.549,P=0.000)5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二、ADHD组与对照组神经心理学测验的比较ADHD组在WCST持续错误数(t=2.668,P=0.012)、Stroop乙表正确数(t=-3.414,P=0.020)及Go/NoGo任务正确Go反应时间(t=3.391,P=0.002)三项表现均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三、功能磁共振结果(一)组内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成功反应抑制过程中,ADHD组在在额下回、额上回有显著激活增强,而在左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额内侧回、小脑前叶、左侧颞中回有明显的激活减弱。对照组在额下回(脑岛)、中央前回、额中回、楔叶(距状裂)、右侧楔前叶、顶下小叶有明显激活增强,而在左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额内侧回、小脑后叶、左侧丘脑有明显的激活减弱。两组被试激活增强的重叠区域为:额下回。激活减弱的重叠区域为:左侧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左侧楔前叶)、额内侧回、小脑。(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成功反应抑制过程中,ADHD组在左侧舌回、右侧中央沟盖激活高于对照组。结论一、ADHD患儿存在反应抑制缺陷,但在特殊情境下ADHD患儿与正常儿童青少年反应抑制表现差别并不明显,可能与ADHD患儿本身存在代偿机制有关。二、额下回是参与反应抑制过程的重要脑区。三、ADHD患儿反应抑制缺陷可能与DMN异常存在关联。四、ADHD患儿在左侧舌回激活增强,提示视觉皮层激活增强可能是其代偿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