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大量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和血管生长因子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新近研究表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是炎症反应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它可以调节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的炎症基因的表达。多种刺激因素如高脂血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都可以激活NF-κB,引起NF-κB介导的趋化因子、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表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目前已知有些药物可能可以通过调整炎症反应过程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3-羟-3甲戊二酰辅酶A(3-hydrox-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虽然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摄入这些药物后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局部炎症反应效果如何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研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NF-κB-DNA结合活性、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基质金属蛋白酶、环氧化酶-2蛋白表达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等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上述药物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第一部分辛伐他汀对NF-κB-DNA结合活性及炎症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CD68及肿瘤坏死因子-a (TNF- a)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调脂效应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低脂对照组(LC)、高脂对照组(HC)和辛伐他汀组(HC+S)。实验进程中动态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实验结束时,取胸主动脉标本,用电泳移动迁移技术(EMSA)检测三组兔主动脉组织中NF-κB-DNA结合活性;用RT-PCR技术观察三组兔主动脉组织中TNF-a的m RNA表达;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各组血管组织中MCP-1、CD68及TNF-a的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ESA)方法测定血液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微镜下测定各组主动脉新生内膜厚度与粥样斑块面积。结果:实验结束时,HC+S与LC组的TC、TG、LDL-C和hs-CRP水平、NF-κB-DNA结合活性、MCP-1、CD68和TNF-a表达、主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和粥样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HC组(P<0.05);HC+S组的的TC、TG和LDL-C水平与LC组相比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NF-κB-DNA结合活性、MCP-1、CD68和TNF-a表达、hs-CRP水平、血管新生内膜厚度和AS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LC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可以通过调脂效应发挥抗AS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降低hs-CRP水平、减弱MCP-1、CD68和TNF-a表达而减轻AS的形成。第二部分依那普利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NF-κB-DNA结合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Ang I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壁中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与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CD68表达及AS斑块面积和血管新生内膜厚度的影响,探讨依那普利的抗AS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高脂对照组(HC)和依那普利组(HC+E)。实验进程中动态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实验结束时,取胸主动脉标本,分别用酶标法、放射免疫法(RI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电泳移动迁移技术(EMSA)、免疫组化技术和形态学方法检测三组兔的血脂、Ang II和hs-CRP水平、主动脉组织中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AT1、MCP-1的蛋白表达和CD68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数及各组主动脉新生内膜厚度与AS斑块面积。结果:实验结束时,HC与HC+E组的TC、TG、LDL-C、Ang II和hs-CRP水平,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AT1和MCP-1蛋白表达、CD68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数及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和粥样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NC组(P<0.05);HC+E组的的TC、TG和LDL-C水平与HC组相比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Ang II和hs-CRP水平、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AT1、MCP-1蛋白表达和CD68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数及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和AS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HC组(P<0.05)。结论:依那普利可以通过抑制Ang II生成而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降低hs-CRP水平、减弱AT1、MCP-1蛋白表达和CD68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数,进而减轻AS的形成。第三部分阿司匹林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NF-κB-DNA结合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液中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管壁中核因子-κB(NF-κB)-DNA结合活性与NF-κB、环氧化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酶-1,9(MMP-1,9)的蛋白表达及AS斑块面积和血管内膜厚度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的抗AS作用机制。方法:36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高脂对照组(HC)和阿司匹林组(HC+A)。实验进程中动态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实验结束时,取胸主动脉标本,分别用酶标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电泳移动迁移技术(EMSA)、免疫组化技术、形态学方法检测三组兔的血脂和hs-CRP水平、主动脉组织中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COX-2和MMP-1,9蛋白表达及各组主动脉新生内膜厚度与AS斑块面积。结果:实验结束时,HC与HC+A组的TC、TG、LDL-C和hs-CRP水平,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COX-2和MMP-1,9蛋白表达及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和粥样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NC组(P<0.05);HC+A组的的TC、TG和LDL-C水平与HC组相比虽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hs-CRP水平,NF-κB-DNA结合活性、NF-κB、COX-2和MMP-1,9蛋白表达、主动脉新生内膜厚度和AS斑块面积均明显小于HC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NF-κB-DNA结合活性、降低hs-CRP水平、减弱NF-κB、COX-2和MMP-1,9蛋白表达而减轻AS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