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直肠癌约占30%,并且,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局部进展期,预后相对较差。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术前同步放化疗即新辅助放化疗后进行直肠癌根治术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对新辅助治疗产生积极的治疗反应,相反,放化疗所导致的毒副反应,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还产生了额外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丧失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因此,能否准确判断患者对新辅助治疗的敏感性,对实施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后达到肿瘤降期及良好肿瘤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3月份至2018年9月份期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了其中24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直肠癌患者即患者均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结束后间隔4~12周后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研究影响患者新辅助治疗后的肿瘤反应及降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研究共纳入的244例患者中,有144例(59.0%)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达到了肿瘤降期,102例(41.8%)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有良好的治疗反应。本研究纳入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以及相应的临床T、N分期、同步化疗方案、同步化疗周期、新辅助放化疗结束至进行手术的时间间隔、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组织学分型、术前合并症、肿瘤下缘至肛缘的距离、肿瘤最大径、治疗前血清CEA、治疗前CA-199指标、术后并发症,共计16个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即高分化型肿瘤(p=0.021),肿瘤至肛缘的距离小于等于5cm(p=0.023),肿瘤最大径小于等于3cm(p=0.018),治疗前癌胚抗原水平小于等于5ng/ml(p=0.014)的患者可以达到肿瘤降期的治疗效果,而有淋巴结转移(p=0.000)即临床Ⅲ期的患者中肿瘤降期的效果更明显。术前同步化疗中5-氟尿嘧啶联用铂类(p=0.002),术前同步化疗完成4个周期以上(p=0.049),肿瘤距离肛缘≤5cm(p=0.010),肿瘤最大径相对较小(p=0.025)的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有较好的治疗反应。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Ⅲ期(p=0.005,OR=4.083,95%CI:1.534-10.871)、治疗前 CEA 水平(CEA<5ng/mL vs CEA≥5ng/mL,p=0.032,OR=2.843,95%CI:1.124-5.947)是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降期的相关因素。肿瘤距离肛缘小于等于5cm(p=0.028,OR及95%CI:2.908(1.119-7.558))与术前同步化疗采用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p=0.047,OR及95%CI:2.648(1.014-6.911))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患者肿瘤的良好反应具有相关性。结论:局部进展期的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放化疗后,其中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了良好的肿瘤反应,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肿瘤降期。患者术前有无淋巴结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至肛缘的距离、肿瘤最大径、术前癌胚抗原水平是影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降期的相关临床因素,而采用5-氟尿嘧啶联用铂类术前同步化疗方案、完成4周期以上同步化疗、肿瘤距离肛缘≤5cm、肿瘤最大径相对较小的患者肿瘤对新辅助放化疗的反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