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灵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虚静”观念与“道”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内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之中,而最为道家所推重。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虚静”观念既与哲学中的“虚静”思想相通,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将探讨“虚静”观念的理论渊源,并联系哲学中“虚静”思想的内涵,对山水画艺术中“虚静”观念的特点进行阐述。并从山水画创作者的虚静修养,虚静心态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山水画的“虚静”意趣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虚静”观念。“虚静”与“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虚静”既是古人修心养性的体道方式,又是“道”的境界本身所呈现出来的虚明静定的精神状态。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中的“虚静”具有虚以涵有、静以载动两个方面的特点。“虚静”心即道心,具有明觉性和通透性。这不仅赋予了创作主体敏锐的审美觉知力,而且使其性灵的涵养成为可能。“虚静”心所蕴涵的无穷生机,也为山水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就山水画创作者的修养而言,首先,“虚静”心作为创作者“人品”高下的重要判断标准,对山水画格调之高下会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创作主体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人生修养来提升自身的“虚静”品格。其次,隐逸情结对山水画艺术的生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山水学养也是创作者的重要修养之一。再次,创作主体对“技”的灵活运用、对“法”的学习以至最终能达到“无法”的创作境界也需要“虚静”心的保障。就创作而言,“虚静”心既是山水画创作的必要心境准备,与创作时机的生成关系密切,又内涵于山水画艺术的创作体验之中,不可或缺。就审美意趣而言,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无我之境”的精神旨归和“淡”的审美韵致,同时其“反”、“远”的艺术特征也是对“虚静”心无限生机的活泼展现。“虚静”思想体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方方面面,是为古人所一再阐发的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虚静”观念当为现代山水画创作者所继承和发扬,并于新的时代开创出新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