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郎织女传说》是这四大民间传说中历史最古老、流传最广的一个,它的历史内涵也最丰富,承载着中华文明和社会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先秦两汉时期是牛女传说孕育、形成和初步分化时期。孕育《牛郎织女》传说的要素可追溯到了我国奴隶社会以前的传说时代。织女和牵牛分别是秦人和周人的远祖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女修善于纺织布帛而留名后世,叔均以用牛力于农耕而受到后人永久的纪念。秦人和周人概括他们的事迹分别将他们命为星名。西周末年的《诗经·大东》中首次提到“牵牛”、“织女”星名,并将他们和人间牵牛驾车的男子与织布的女子,同时提到“天汉”,暗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战国中期至东汉末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悲剧性情节形成、发展的阶段,湖北睡虎地秦墓中竹简、汉魏大量的诗赋和汉代画像石都是有力的证据。刘向《列仙传》卷上的秦国凤女祠的故事是牵牛织女传说分化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牛郎织女》传说扩散和产生分化,被曲解及被多角度解读的时期。文人咏牛女、七夕的诗中,显示出了种种分化的倾向。南朝文人记录的牛女故事是对牛女传说的全面篡改,而南朝乐府民歌如清商曲辞《七日夜女郎歌九首》仍保留着牛女传说的本来面貌。唐宋金元时期,文人们创作了大量的歌咏牛女和七夕的诗词曲赋,显示了牛女传说的进一步扩散和分化。与正统文体一派繁荣景象相比,俗文学领域的牛女传说创作则显得比较寂寞。虽自唐代起,俗文学兴起,变文、唱词、宋金杂剧、话本小说、诸宫调、元杂剧相继产生并繁荣。但受被统治阶级推崇的道教与理学思想的压制,牛女传说仍没有被文人和民间艺人重述。明代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的重要时期。明代初期,受官方主流意识程朱理学及政治环境的影响,出现了瞿佑的《鉴湖夜泛记》,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牛女传说。明代后期,随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民主思想产生,由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便浮现出来,中篇小说有《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杂剧有《渡天河织女会牵牛》,传奇有《相思砚》、《鹊桥记》。明代文人重述的牛女传说在情节、内容上虽无较大发展,但初步实现了文人创作同民间流传牛女故事的结合。清代是牛女传说演变的又一重要时期,文人重述牛女传说进入高潮。清初,晚明反理学思想和明清鼎革的历史给汉族文人以巨大影响,邹山《双星图》就是借牛女传说抒兴亡之感的剧作。剧作高扬爱情主题,牛女形象在精神状态上与近代采录本中牛女相一致,保留牛女传说的本色。随着理学思想再次获得统治地位和文字狱的兴起,文人重述牛女传说被娱乐化,缪谟《银河曲》和宫廷戏曲中的《七夕承应》代表着这种倾向。近代以来,封建专制制度日趋灭亡,压制了牛女传说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到了末路,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成为重述牛女传说的主体,民间流传的牛女传说全面浮出水面。小说《牛郎织女》将文人阶层的牛女故事情节与民间流传的牛女故事情节相结合,以民间为主,全面反映了牛女传说本貌。而各个地方剧种中的牛女剧目更以民间流传的牛女传说为内容,彻底而全面的反映了牛女传说。民间口传的牛女故事采录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持续到当代。中国南北地区流传的牛女故事在主题、情节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除与地域文化相联系外,也与牛女传说产生于北方,后逐步流传至南方的传播过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