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狄金森诗作及其书信的研究,探讨其精神世界,从而揭示其隐居之谜。 狄金森是渴望她的作品得到世人的认可,渴望成名的。起初,狄金森(自我)渴望发表的愿望不能如愿,其诗作被认为是“过于飘渺,不宜发表”。诗人初次受挫便决定暂且隐居,忍受一个正处于生命“夏季”的成熟女性所不该忍受的孤独和痛苦。这有着明显的自虐倾向。在自虐中,她依然努力创作,等待机会以期再次发表。狄金森在创作初期虽然安于默默无闻,但“名望”从未在她的脑海中消失。她为“成名”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又无法让这一梦想得以实现。现实的残酷导致诗人自我的混乱人格的分裂,致使她陷进了自恋的泥潭,诗人因此而选择了“发表”就是“拍卖灵魂”这一理念,选择了彻底隐居,以维护其创作的独特性。 成名梦想的破灭让狄金森离群索居,逃避现实。诗人与外界格格不入,又找不到“逃跑之路”,于是把希望寄托在“死亡”上,其死亡诗歌的创作与其隐居密不可分。对于诗人来说,“死亡”就是她隐居之后的出路——一种变态的自我满足及其自我毁灭。 狄金森并没有她所标榜的那样视“发表”为“拍卖灵魂”。其作品展现了她强烈的内心矛盾和冲突:等待与失望;希望与摈弃;进取与隐居等等,这些都精确细致地记载着诗人因梦想破灭而彻底退出社会生活的真实的心理历程。诗人隐居于自我的混乱和人格的分裂,隐居于无法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