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试验部分-眼球垂直扫视运动的应用.目的:1.建立正常人垂直扫视运动峰速的参数,与上斜肌麻痹患者进行对比研究.2.对比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垂直扫视运动峰速的差别,了解年龄因素是否对其存在影响.3.了解运动EOG法垂直扫视运动检查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4研究上斜肌麻痹患者垂直扫视运动的峰速与正常人及健眼之间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采用运动EOG法检查22例正常人及18例上斜肌麻痹病人的垂直扫视运动,记录眼球外转20°、内转20°中心点向上20°及向下20°四个方位的扫视运动峰速.正常人中青年组12例(22~31岁,平均25.3岁),老年组10例(50~66岁,平均55.2岁),其中10人在1周~1个月内重复该检查.1 8例上斜肌麻痹病人(15~70岁,平均33.2岁)中,单侧上斜肌麻痹14例,双侧上斜肌麻痹4例.结论:1.正常人四个方位的扫视运动峰速都比较对称,而每个方位向上和向下的峰速没有显著性差异.2.年龄因素对垂直扫视运动的峰速无明显影响,老年人与年轻人各个相对应方向的运动峰速没有明显差异.4.运动EOG法的垂直扫视运动检查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5.大多数上斜肌麻痹病人内转20°的下方位向下运动的峰速明显减慢,即上斜肌作用方向的垂直扫视运动的峰速明显降低,而其余各个方位的峰速没有明显改变.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Superior oblique palsy,SOP)的临床特点、分类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住院手术的178例上斜肌麻痹病人,1.了解178例SOP患者的发病原因、年龄构成、临床特点.2.所有病例的Scott和Kraft临床分类、手术方式选择和手术效果.3.下斜肌减弱手术后再次出现功能亢进的原因分析.4.外旋转斜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5.双侧隐匿性SOP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结论:1.Scott和Kraft对上斜肌麻痹的分类非常合理,对临床手术设计帮助很大.2.SOP患者代偿头位的存在并非完全都是维持双眼单视功能.3.每一个单侧SOP患者的健眼术后都有可能出现SOP表现,术前就应该向病人交代清楚.在设计手术时,上直肌后退手术尽量与下斜肌减弱手术分期进行.当隐匿眼SOP明显表现出来时,就应该考虑手术.4.大部分SOP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客观外旋转斜,但只有少部分人出现旋转复视症状(主观旋转),可能与人眼对旋转斜视存在代偿机制有关5.先天性SOP患者长期的代偿头位还可能导致面部畸形(不对称)的发生,因此应该尽早诊断,尽早手术.6.下斜肌减弱术后再次出现功能亢进的常见原因是有下斜肌纤维束残留或断端与周围发生粘连愈合.7.Harada-Ito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外旋转斜的手术方式,但术后容易出现回退,术中过矫到内旋5°有利于保持长期效果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