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医脾胃病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尤其金元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小平教授,善于辨证用药,对中医脾胃病尤其是泄泻,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因此,研究王小平教授治疗泄泻用药规律,总结其辩治经验,对指导后学临床实践具有参考意义。方法:通过临床研究,包括收集和分析治疗泄泻的临床病例,阅读和整理反映王小平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论文和著作,总结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合现代数据统计技术,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等,对王小平教授诊疗泄泻的病例中的处方和其他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总结处方和用药规律,概括其辩治思路。结果:1.将98个药方证型进行统计其中主要分为肝气乘脾证、肠道湿热证、寒湿困脾证、脾气亏虚证、食滞肠胃证和肾阳虚证六型,其中肝气乘脾证及脾气亏虚证的比例较高。2.将98个药方进行“频次统计”得出,共使用中药79味,使用的频数总和为1363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10味药物是甘草、砂仁、党参、茯苓、白芍、柴胡、白术、黄芪、川芎、炮姜、厚朴、郁金,且前7味药物用药频次都在90%以上。3.药味分析治疗所用中药中,使用率大于10%的药物所用药味频数最多的是甘、苦、辛。4.药性分类:补虚药8味,理气药8味,其中6味补气药,2味补血药,2味安神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经止血药、消食药各1味。补虚药和理气药是主要药物,在治疗中起主导作用。5.使用率大于10%的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肝经为主。6.使用率大于20%的药物进行药对配对其中党参与茯苓,党参与白术,党参与白芍,出现频率大于80%,党参与白术、黄芪出现频率大于50%,党参、茯苓白芍柴胡出现频率大于80%,党参与柴胡、白芍出现频率大于70%,柴胡与白芍出现频率约有90%,白芍与白术,黄芪,川芎,出现频率大于50%,川芎与白芍、柴胡、白术、党参、茯苓出现频率大于40%。结论:王小平教授认为泄泻的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因虚而滞。故常用补虚药治其本,辅理气药以去滞,体现了补通兼用、脾胃同治、肝脾并调的用药特点。根据脾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健脾为主、和胃为辅、疏肝为助、温肾为翼、祛湿为充的治疗思路,反映了注重脏腑关系、注重调节气机、注重治疗节奏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