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是研究脑梗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手痉挛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相关性及转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后手痉挛的中医证候与手功能评价及肌电F波相关性规律,及应用平衡舒筋手法干预后对脑梗死后手痉挛肌电F波的影响及作用效果。为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后手痉挛提供依据。方法:符合脑梗死后手痉挛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在进行证候分析的时候,这140例全部是观察组,另设没有手痉挛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1组,观察分析脑梗死后手痉挛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相关性、转化规律;分别观察脑梗死后有手痉挛和无手痉挛的中医证候与手功能评价及肌电F波相关性;再将观察组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2组,每组7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平衡舒筋手法治疗、对照2组予基础治疗合中医推拿学上的按摩方法,分别从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上肢能力、偏瘫手指功能、Ashworth痉挛评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康复评定,同时观测治疗前后患侧肢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肌电F波的变化情况及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脑梗死后手痉挛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候要素主要包括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六种,其中以瘀证、阴虚证出现频数最高。经过计算机聚类分析将这六种证素聚为三类证候:分别为阴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和风火上扰证。2.通过脑梗死后手痉挛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医证候与年龄、病程、相关疾病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证候气虚血瘀证与70~80岁年龄组有显著正相关性,阴虚血瘀与60~69岁组有正相关性;风火上扰证与0.5~6个月组有显著正相关性,与6个月以上组有显著负相关性,气虚血瘀与6个月以上组有显著正相关性,与0.5~6个月岁年龄组呈显著负相关;与并发疾病的相关分析显示阴虚血瘀证与糖尿病呈显著正相关;风火上扰证与糖尿病呈正相关性。3.中医证候风火上扰证和阴虚血瘀证没有发生转化,气虚血瘀正部分转化为痰瘀阻络证;中医证素风证可以转化为火证;火证可以转化为风证;痰证无转化;瘀证可以转化为气虚证和阴虚证;气虚证无转化;阴虚证可以转化为瘀证;4.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最短潜伏期与气虚血瘀证呈负相关,与阴虚血瘀证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波幅与气虚血瘀证呈显著负相关,与阴虚血瘀证呈显著正相关;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治疗前尺神经平均波幅与气虚血瘀证呈显著负相关,与阴虚血瘀证呈正相关;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出现次数与风火上扰证呈正相关;脑梗死后手痉挛患者偏瘫手指功能与阴虚血瘀证呈显著正相关,与气虚血瘀证呈显著负相关。脑梗死后无手痉挛患者中医症候与偏瘫手指功能、肌电F波均不显现相关性。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比较偏瘫上肢能力和偏瘫手指功能积分减少痉挛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高,与对照2组比较,平衡舒筋手法组对患者痉挛程度、手指功能、上肢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上优于对照2组。6.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波幅、出现的次数的比较上,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波幅、出现的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小;且治疗后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的潜伏期、平均波幅、出现的次数也都小于对照组。结论1.脑梗死后手痉挛的主要证候有阴虚血痢正;气虚血瘌证;风火上扰证。2.梗死后手痉挛的证候与年龄、病程、相关疾病史均有一定的相关性。3.肌电F波的参数和手功能评价量表更适合作为评价脑梗死手痉挛患者疗效的指标。4.脑梗死后手痉挛的中医证素和证候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相对较稳定的。5.平衡舒筋手法对缓解手指痉挛状态、恢复手指和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疗效要优于常规推拿治疗组。6.平衡舒筋疗法结合基础治疗是缓解脑梗死后手指痉挛状态的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中医特色方法。7.肌电F波参数中的最短潜伏期、平均波幅、出现的次数的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衡量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兴奋性、评价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客观指标;同时动态观察F波各参数的变化,也可以提供此病早期诊断依据,及用来评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