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现代社会,人们存在着这样一个共识:没有文化上的真空人。这就意味着,现代人对“身份认同”的理解时刻受到文化建构功能的影响。在后殖民的语境下讨论身份认同问题,意味着首先承认认同是一个充斥着话语、权力的过程。在认同的过程中,人们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许多矛盾的现象。与传统社会相比,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时刻充满着变动、不确定以及混杂。那么,现代人如何进行身份认同?人们对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有哪些?为什么“身份认同”从追问“我们是谁”转向了“我们会成为谁”的问题?“离散”意味着什么?“认同”与“离散”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当“离散”成为现代人普遍意义上的生命体验时,它既是一种现象或经历,又是对现代人的身份认同的形容词;既是一个文学比喻,也是一个分析范畴。为“离散”做出清晰的定义非常不易,但它在空间、时间、心灵三层意义上的体现却十分明显。重要的是,认同问题在文学中是一个母题,是普遍存在的,文学在本质上是有关人的身份情境的艺术叙事。那么,环环相扣的问题就是:作为文化隐喻与分析范畴的“离散”与文学中的基本主题“乡愁”又是如何关联的?乡愁叙事与“认同”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现代人的“身份认同”如此矛盾与混杂?多元论的观念以及后殖民理论的批评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思考?人们究竟该如何理解“离散”、“乡愁”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通过讨论“离散”与“乡愁”,试图找到可以理解现代人的“身份认同”的途径。也许依然无法得到明确的答案,但也不失为一种有关生命的认同实践,因为现代人的“身份认同”可能就是书写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