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工件表面粗糙度影响着许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一直是工业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固、液两相流为基础的磨粒流加工工艺是近些年来新诞生的一种表面抛光方法,具有适用性广、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磨粒流加工是以液相流体为载体,与高硬度的固体颗粒混合成为固、液两相流,混合的两相流在工件表面往复流动,将毛刺、凸起部位去除,实现降低粗糙度的目的。某高压氧气输送管路具有内径小、管道长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件表面粗糙度影响着许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一直是工业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固、液两相流为基础的磨粒流加工工艺是近些年来新诞生的一种表面抛光方法,具有适用性广、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磨粒流加工是以液相流体为载体,与高硬度的固体颗粒混合成为固、液两相流,混合的两相流在工件表面往复流动,将毛刺、凸起部位去除,实现降低粗糙度的目的。某高压氧气输送管路具有内径小、管道长的特点,对该工件的内壁进行抛光,传统的机械方法、化学方法、超声波方法等表面抛光工艺均难以实施,适合采用磨粒流加工。本文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结合的方式研究相关参数对磨粒流加工的影响规律,目的是解决狭长管类零件的内壁抛光问题,并为其他工件的磨粒流加工提供参考。本文将完整的管架拆分为多角度弯曲管、普通直管、U型管、45°三通管共4种典型管型,分别进行研究。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以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借助Fluent18.2仿真软件,对流体场、力学场、温度场的多场耦合条件下的固、液混合流动问题,分别基于欧拉-欧拉方法、Preston方程、传热传质理论构建了固、液两相流模型,颗粒磨削模型以及产热、传热模型进行研究。实验研究方面,将国内现有的某磨粒流加工设备改造为适合大尺度工件加工的设备。以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粗糙度分析仪、千分尺、热像仪等仪器对加工过程和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了入口流速、颗粒浓度、颗粒粒径、入口温度、液相介质等5个因素对磨粒流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流速通过改变近壁处压强,进而对磨削强度产生了影响,入口速度越大,磨削强度越大,但同时也会加剧局部磨削的不均匀性。提高颗粒浓度对湍流动能影响不大,但会同时增大局部压差与进出口压差,最适宜的颗粒浓度为10%。大、小颗粒粒径磨削壁面的机理不同,大粒径颗粒有利于提升湍流强度并维持湍流,拥有更高的磨削效率,小粒径颗粒则有更高的磨削精度。经非稳态模拟,磨粒流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升高速率约为6℃·h-1,温度升高会对加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适宜的加工温度为283 K。流体密度和动力粘度两个属性是影响磨粒流加工的主要因素,选择高密度、高动力粘度的流体作为液相介质更有利于磨粒流加工。在本文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对6 m尺度的管材进行了实际加工,将内壁粗糙度降低至加工前的17%。同时观察到高压强与低压强加工,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机理,且加工后的粗糙度水平只与磨粒属性有关,温度升高量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飞机的使用性能,目前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涡轮盘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热端部件,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失效形式十分复杂,直接决定着航空发动机能否安全服役。因此要求涡轮盘材料在其使用温度范围内要有尽可能高的疲劳、持久性能以及良好的抗蠕变能力。以FGH4096合金为代表的粉末高温合金,解决了涡轮盘高合金化造成的凝固偏析和变形困难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涡轮
在电子封装中,Sn基钎料与Cu焊盘发生钎焊界面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进而形成微互连焊点。为了满足电子器件微型化和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微互连焊点尺寸逐渐减小,这将会使界面IMC所占比例增大。而Cu-Sn型IMC是脆性相,过厚的IMC层会降低微焊点的力学性能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对IMC的生长进行有效控制。由于形成微焊点的钎焊回流过程中发生液-固界面
新型B基B-Sm(La)-Co非晶合金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和硬度,非晶态合金的宏观性能与其局部原子结构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复杂的原子结构及有限的实验分析手段,非晶合金的原子结构和‘结构-性能’关系尚未得到很好地认识,计算机模拟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细节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的模拟方法对B基非晶合金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比B基B50Sm10Co40和Co基Co65S
SiC陶瓷是耐事故容错燃料中的理想包壳材料,然而由于其硬度较大,不易成形复杂形状零部件,限制了使用范围。Kovar合金属于定膨胀合金,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其热膨胀系数在室温下与SiC陶瓷相近。SiC/Kovar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在核工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连接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Ag-Cu-Ti粉钎料采用活性钎焊法对SiC陶瓷和Kovar合金实现了有效连接。研究了钎焊温度、保温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慢慢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开发新的更高性能的钢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难度大,而对当前已有钢种进行强化则相对容易实现。传统的强化方式包括沉淀强化、细晶强化、热处理强化和加工硬化等,其中细晶强化可以同时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通常用于不锈钢晶粒细化的方式
实现高温固体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在传热、微流控以及减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当表面温度超过某一值时,液滴将悬浮在蒸发所产生的蒸汽层上,而不与表面直接接触,这被称为Leidenfrost效应,对应的温度被称为Leidenfrost温度。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复杂微结构表面引导气流定向扩散以实现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然而,现有研究中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速度通常为10~20 cm/s,难以
6082铝合金凭借着其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了交通运输领域使用较多的结构材料,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各种6082铝合金结构件的制造,如汽车轮毂,高铁车体等都离不开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6082铝合金最主要的焊接方法。但是目前对于6082铝合金MIG焊的研究,特别是中厚板铝合金
航空航天领域对于结构件轻质高强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材料改性已难以满足需求。鸟类作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其羽轴由强韧的皮层与泡沫状的髓质组成,这种复合结构完美地实现了轻质与强韧的结合。通过对羽轴复合结构进行仿生,采用合适的材料,制备出复合结构件将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发展需求。本文通过二维显微观察与三维模型重构,对雀鹰飞羽羽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且测定了羽轴的轴向压缩性能与皮层的拉伸性能,分析了羽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净成形技术,具有节约能源、绿色环保、效率高、成本低廉等独特的优势,我国已经将其纳入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该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目的是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增材制造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的关键技术,是驱动下一代工业革命发展的引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必须掌握住这项技术以使制造业再焕生机,引领我国工业走向世界之巅。在金属增材制造的填充材料中奥氏体不锈
铜/不锈钢异种材料的焊接可以将铜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与不锈钢良好的机械性能相结合,有利于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但在铜/不锈钢的熔焊中,二者物理性质差异过大易导致焊接裂纹;熔池中发生的铁-铜液相分离可能导致焊接缺陷的产生。另外,成分及组织与母材相异的焊接接头会成为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薄弱区域。本文采用钨极氩弧焊,分别填充纯铜焊丝、307Si焊丝和NiCrMo-3焊丝对T2紫铜/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