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对油松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了分析鉴定,总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发现油松挥发物主要有萜烯类化合物及其含氧化合物组成,其中单萜烯类化合物占总量的52.64%,酯类挥发物占总量的35.13%。油松挥发物昼夜节律变化结果表明:挥发物中大多数挥发物的释放遵循昼夜节律的变化,大部分化合物白天的释放速率高于夜间,这与害虫天敌的活动规律相吻合,体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三者间的协同进化。分析了轻度机械损伤和重度机械损伤诱导的油松挥发物在油松受害96h内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机械损伤后挥发物成分中没有新的化合物出现,只是受害后释放高峰时间及释放量有所差异。轻度机械损伤后,除α-蒎烯大部分化合物的相对百分含量较对照有所上升,而重度机械损伤后,β-月桂烯释放量降低,其他单萜的释放量高于对照。采用触角电位(EAG)技术分析了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α-蒎烯、(-)-β-蒎烯、(+)-β-蒎烯、(-)-柠檬烯、(+)-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和柠檬烯的触角电位反应。剂量反应测试结果表明,油松毛虫雌蛾对(-)-α-蒎烯的饱和剂量是1600μl,对(+)-α-蒎烯、(-)-β-蒎烯、(+)-β-蒎烯的饱和剂量是800μ1,而(-)-柠檬烯和(+)-柠檬烯的饱和剂量则是50μl。油松毛虫雌蛾对3对手性化合物及其消旋体的反应表明,油松毛虫可能用同一个受体细胞来接受(-)-α-蒎烯与(+)-α-蒎烯,β-蒎烯的试验结果与α-蒎烯相似,其对映异构体可能同样被同一个受体细胞来接受。从油松毛虫雌蛾对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油松挥发性化合物引起的油松毛虫雌蛾的触角电位值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引起的触角电位值。